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解熱鎮痛乙醯胺酚過量恐肝損傷 國內研究新進展現解毒曙光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常用於解熱、鎮痛的止痛藥物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APAP),因應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或接種疫苗引起的不適症狀,在疫情期間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備用藥品,但在今日登場的「2022年國際中毒防治研究發展研討會」,專家提醒,過量服用恐併發肝損傷風險,國內研究新進展也為解毒方向露出曙光。
APAP是全球藥物性急性肝衰竭常見原因,主要是由於經肝臟酵素cytochrome P450代謝,產生高活性毒性代謝物N-acetyl-p-benzoquinone imine(NAPQI),正常劑量通常可與穀胱甘肽(glutathione)結合,形成無毒代謝物經腎臟排出體外,但若達中毒劑量耗盡glutathione,就恐造成肝細胞壞死。
國防醫學院教授胡幼圃指出,國內開發1種新型配方「SNP-810」,經動物實驗發現,可清除大鼠、小鼠接受高劑量APAP引起的肝損傷和異常病理結果,甚至在攝入總劑量高達8000 mg/kg、相當於70公斤的人類服用90克下,仍達到存活。
胡幼圃說明,進一步研究發現,SNP-810可以減少NAPQI的形成,現正開發安全藥物,期盼不只消除有毒代謝物,更能夠抑制有毒代謝物形成。
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協會前主席、美國洛磯山脈毒藥物中心主任Dr. Richard C. Dart表示,APAP在建議治療劑量下,也曾有短暫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情形。在科羅拉多州1份研究顯示,204名受試者每天接受4克APAP,持續至少16天,按ALT在任何監測時間點高於60 units/L共25位、沒有上升共179位分組,從Allantoate、Ornithine等物質差異,對相關機轉更進一步了解。
在研討會中,來自泰國拉瑪蒂博迪毒藥中心主任Dr. Winai Wananukul則分享,電子商務爆炸式增長,讓想要傷害自己的民眾容易接觸到有毒物質,近期有年輕人突發心血管衰竭、中年男低血壓和心臟驟停、年輕男性服用白粉後出現劇烈嘔吐和腹痛,最後確定暴露物為氰化鉀、疊氮化鈉、雞母珠粉末,原來是患者透過網路購物取得這些物質,提醒應該有應對措施。
財團法人毒藥物防治發展基金會、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今起一連兩天舉行「2022年國際中毒防治研究發展研討會—臨床中毒新趨勢」,除了2位英國學者線上與會,並有12位來自美國、法國、挪威、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等地專家抵台討論藥物濫用、毒蛇咬傷、恐怖主義毒害等多項重要的中毒議題。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