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肺癌之王「肺鱗癌」治療選擇少 醫盼免疫併化療納健保給付救命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肺癌堪稱「新國病」,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首位,1年奪走約1萬條人命,但醫師指出,有別於廣為人知的肺腺癌,真正的肺癌「癌王」是肺鱗癌,適用標靶治療少、化療效果差,免疫治療是曙光,但僅不到3成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存活期往往撐不過1年,建議健保給付參考國外研究併用免疫與化學治療,有機會提高療效,可望「雪中送炭」救人一命!
現年67歲的晚期肺鱗癌患者王先生分享,一開始接受化療狂掉頭髮、掉皮膚,頭痛、心悸等副作用樣樣來,且經常嘔吐,連飯都吃不了,1週體重驟減10公斤,都還沒看到癌症治療效果,就已經快要沒命,根本沒辦法正常生活。
王先生提到,接受化療約半個月,實在受不了,在醫師建議下,決定調整為自費免疫治療,原本連走路都東倒西歪,現至少生活可自理,不必綁住親友時時照顧,腫瘤也獲控制、病況未再惡化,但1個療程要花費十幾萬元,現已做了3個療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適用標靶治療比例低 部分化療藥物也不適用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肺癌以非小細胞癌占8至9成為大宗,其中,主要是肺腺癌5、6成,其次是肺鱗癌2、3成,兩者生長位置、外觀、型態不同,治療感受性不同,療程與病程存有差異。
賴俊良指出,以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為例,需要全身性治療,主要有標靶、免疫、化學治療等3大項選擇。肺腺癌約6、7成以上可找到致癌基因使用標靶,通常化療效果也較佳,存活率過半逾2年,反觀肺鱗癌僅1、2成有機會經診斷適用標靶治療,且有些副作用少、成效較好的化療藥物也不適用,很少患者撐過1年,存活期往往7、8個月。
不過,賴俊良說明,最新國外研究發現,晚期肺鱗癌患者使用免疫併用化學治療,追蹤5年平均存活期可達16個月,較單用化療的11個月明顯多一半,效益很大。
賴俊良提到,目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僅2、3成符合健保給付免疫治療的PD─L1指數,且健保尚未開放免疫合併標靶或化學治療,成效相對有限,可理解健保資源有限,但肺鱗癌病人治療選項也相對侷限,建議可提供併用選擇「雪中送炭」。若可提升肺鱗癌療效,也有助改善肺癌死亡率。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到完成共擬會議決議收載、與廠商議價等程序,從2013年至今年4月,生效率平均70%,納入給付平均花費787天,但生效之後,給付條件也都較核准適應症嚴格,僅約3成病人實際可用。
今年健保新藥預算編列22.68億元,但截至第2季為止,僅用0.86億元,執行率不到5%。蔡麗娟表示,據悉近年健保藥費逐年成長,占比已達28.9%,健保署期盼控制在25%,此舉卻恐影響新藥可近性。
蔡麗娟提到,許多新藥費用高昂,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無商業保險支應的患者來說,可能須貸款或親友集結分攤費用救命,萬一連這些支援都沒有,就只剩負擔得起、效果卻未必好的治療,強調時間就是生命,縮短病人與新藥的距離很關鍵,期待推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在健保納入給付前,有機會讓患者提前用藥,一方面減輕病人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蒐集真實世界療效數據,作為健保是否常規給付參考。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表示,病友團體多次呼籲政府檢討新藥可近性,自己也主持多場協調會,坦言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制度永續性受到很大挑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任何制度都應該依照大環境變化調整,因此健保也積極推動改革,部分負擔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單靠健保改革仍不足,要從整體醫療體系思考,以「癌症防治法」為例,從2003年實施以來,幾乎不曾修過,然而醫療、公衛、科技均大幅轉變,現已提案修訂第16條,建議國家設置「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以補現有制度的不足,未來也會交由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審查,期盼造福癌症病友。
健保署則解釋,目前健保總額未針對癌症新藥編列獨立預算,今年新藥預算於去年編列,今年1月1日依法按市場交易情形合理調整藥價,調整額度74.6億元,整體藥費支出降低,被調整藥品品項單價亦減少,節省金額回到總額,因此新藥預算執行率看似偏低,整體投入癌藥資源並未減少。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健保未來也會視整體資源、病人需求、科學實證加速新藥可近性,守護民眾健康,若外界有建議,也可提出討論。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