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農藥殘留好擔心? 食藥署:先浸泡再以流動水清洗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農產品為了避免病蟲害,栽種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藥劑,因此有民眾疑惑,當農產品殘留多於1種農藥,但每種農藥的殘留量都符合法定標準時,是否為安全產品呢?食藥署指出,依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一般食品在多項微量農藥殘留濃度下,並不會加乘毒性,也不會產生另一種更毒物質,但為了降低農藥殘留風險,建議食用前,可以清水浸泡,再以流動的水清洗。
多重農藥殘留 不會加乘毒性
食藥署指出,農作物常見的病蟲害有炭疽病、灰黴病、白粉病、果腐病、薊馬類、二點葉蟎等,栽種時可能需要施用不同藥劑,因此有可能造成1種以上農藥殘留的情形。
食藥署說明,一般人每天吃進五花八門的食物,無論是殘留單一農藥的多項食物同時食用,或是食用殘留多種農藥的單一食物,在風險管理上並無不同,因為化學物質是否會造成健康危害,須視人體實際暴露量而定。
依據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一般食品在多項微量農藥殘留濃度下,並不會加乘毒性,也不會產生另一種更毒的物質,也就是發生雞尾酒效應的風險極低。因此目前世界各國對於食品中農藥殘留的管理,仍是依個別農藥來制定殘留容許量標準。
農藥殘留量達標準 不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
食藥署表示,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是政府管控農業生產過程合法使用的農藥,且在農作物可能殘留量所訂定的管制標準。除了作為食品殘留農藥的安全限量,也是農政單位管理農民是否正確使用農藥的依據。
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除依據田間殘留試驗結果,更需要綜合評估農藥的各項毒性試驗報告,並以毒性試驗的最大無作用劑量(NOAEL),考量物種及個體差異,取得農藥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作為安全評估的界線。
食藥署指出,政府所訂定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都是假設農作物未清洗、未去皮、未烹調的最高殘留情形,來進行安全評估,且在人體總暴露量低於ADI的前提下才能訂定,以確保訂定之容許量標準對民眾具有足夠的保護水準。因此只要農產品檢出的農藥殘留量符合法定標準,就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選購來源清楚、當季的農產品
食藥署提醒,為了降低飲食殘留農藥的風險,建議民眾可多選購來源清楚、當季的農產品,食用前先以清水浸泡,再以流動的水清洗,即可有效去除大部分農藥殘留,更加安心食用。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