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脂肪性肝炎 中年婦減肥5公斤 指數恢復正常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50多歲林女士因有慢性疲勞一直在診所就醫,醫師發現其肝指數過高,檢查後醫師懷疑是代謝性脂肪性肝炎所致,診所醫師持續給傳統保肝藥,但效果有限。林女轉診到台南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門診,經血液與肝切片檢查確診是代謝性脂肪性肝炎,藥物治療1個月後,林女順利減重5公斤、肝指數恢復正常,疲勞症狀也隨之解除。
安南醫院消化科主任蔡坤峰醫師指出,許多國人飲食習慣常過度攝取熱量,加上又不愛運動,工作與生活高壓力、作息不規則,臨床上有代謝性脂肪肝的病人有逐漸增加趨勢,其中8成以上體重過重患者有代謝性脂肪肝病,此類病人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自身無警覺,可能導致從代謝性脂肪肝演變為肝炎,少部分嚴重者甚至可進展到肝纖維化、肝硬化。
據統計顯示,代謝性脂肪肝病人中,會有5%患者最終進展成肝硬化,肥胖導致的胰島素阻抗和肝臟慢性發炎所釋放的發炎物質,推測可能是代謝性脂肪肝病的病因。
蔡坤峰表示,腹部超音波與血液生化檢查都有助於患者及早察覺是否罹患代謝性脂肪肝,讓醫師介入治療。治療中最重要的是控制體重。根據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對於肝臟脂肪的堆積影響更甚於喝酒,減重確實可改善代謝性脂肪肝炎的肝發炎程度,減重達9%以上可有效改善肝臟組織,即使輕微的體重變化也可改善。因此,有效的飲食管理及適度運動是治療的第1步。
他說,類升糖素肽-1受體促效劑(GLP1-RA),就是俗稱的瘦瘦針,也能透過降低食慾之效來控制體重下降,而其他如維他命E、Stain/Niacin類藥品在小型臨床研究中也發現可見療效。
蔡坤峰強調,根據2022年最新權威期刊刺胳針(Lancet)文獻指出,多數接受胃鏡縮胃治療的病人,經過兩年追蹤後仍可維持25%體重下降效果;針對中度肥胖以上病人即BMI>30者,安南醫消化科也能透過胃鏡進行胃的肉毒注射,以延遲胃內排空與提供胃鏡縮胃治療,來減少病患胃容量達到減重控制目標。這樣內視鏡治療優點在於微創且體表無傷口,加上藥物治療與飲食生活習慣調整,才是治療代謝性脂肪肝炎的最根本之道。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