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余苑綺病逝》不菸不酒也罹癌 醫:腸道系統失衡恐致早發性大腸癌

2022/08/22 20:08

王姿允說,近年來,早發性大腸癌的盛行率愈來愈高,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壓力、代謝、飲食等都可能導致腸道生態系統失衡,提高罹癌風險。(資料照)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罹患直腸癌末期的藝人余苑綺昨(21)日病逝,享年39歲,為何她不菸不酒、飲食健康,還會被癌症纏上?醫師表示,近年來,早發性大腸癌的盛行率愈來愈高,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壓力、代謝、飲食等都可能導致腸道生態系統失衡,提高罹癌風險。

湞媄診所院長王姿允在臉書粉專「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發文指出,近年來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發生大腸直腸癌,即早發性的盛行率越來越高,跟乳癌一樣有年輕化的趨勢,估計到2030年,早發性大腸直癌的發病率將增加140%以上。

早發性、晚發性大腸直癌大不同

王姿允提到,早發性與晚發性(50歲後)的大腸直腸癌不管是流行病學、病理學、解剖學、代謝和生物學上都是不同的。

●解剖學差異:早發性大腸直腸癌在左結腸和直腸中比晚發性更常見。

●家族史跟遺傳基因佔比差異:佔了30%,而晚發性大腸直腸癌約為15%。

●病理學上差異:早發性大腸直癌大約60%的病例是微衛星和染色體穩定中的「致癌基因」KRAS及腫瘤蛋白p53的突變比率更高。

●代謝差異:早發性大腸直癌的發病率,其實和生命早期暴露於致癌因素,例如腸道微生物叢和發炎反應的相互作用有關,像是生命早期的肥胖,尤其是母親懷孕時變太胖或兒童時期的肥胖,都可導致腸道生態系的失衡和身體發炎,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其他外部因素:抽象的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教育和壓力,具體的包括肥胖、感染、輻射、酒精、吸菸、不健康飲食中的劣質食品和含有添加劑的食品及身體活動、抗生素與藥物。

壓力是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外部因素

王姿允說,最重要的內部環境因素是腸道微生物叢,其他還有氧化應激壓力、發炎跟荷爾蒙變化,打個比方,當壓力大時,會想暴吃充滿人工色素香料及含乳化劑的垃圾食物,就會導致身體的腸道微生物叢的生態失調。

王姿允也提到,腸道微生物叢生態失調會導致某些微生物群通過,產生丁酸鹽、葉酸和生物素來開啟飲食對結直腸癌的風險,這些介質在「調節上皮細胞增生」中會起關鍵作用,這些菌可能只是想要幫忙修復被發炎跟不好的食物,破壞腸道黏膜而起反應,但卻讓某些壞菌趁隙而入開啟致癌的表觀遺傳特徵。

王姿允說,壓力是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會讓個體及受壓力個體的後代發生遺傳、表觀遺傳和微生物變化,例如社會心理壓力會改變胃腸道腫瘤中的微生物群特徵,此失衡也會協同發炎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目前已鑑定出7-9種跟大腸直腸癌相關的菌株,而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四個主要因素(見下圖)。

王姿允表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四個主要因素為宿主、宿主的生活方式、外部環境和腸道微生物群四者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引起。(圖取自王姿允臉書粉專)

腸道微菌修復

若壓力跟聚餐無法避免,王姿允提到,可在腸道微菌生態被破壞後即時修復,目前的修復方式有6種,包含飲食、特定益生質、益生菌、後生元、選擇性抗生素、腸道糞便微菌移植。

王姿允說,飲食包括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或益生元(菊苣纖維)、低脂肪、植物性飲食、少或不攝入紅肉及加工肉類、攝入益生菌和後生元,如微生物發酵成分益允胺,以達到減去多餘脂肪跟降低發炎為目的。

王姿允表示,目前其他正在進展的科技,包括腸道微生物叢的生物工程、合成並傳送的基因工程益生菌、遞送細菌素或噬菌體作為腸道微生物群的修飾劑等。未來希望,可透過腸道微菌檢測及生物標誌物來個體化預測,並治療大腸直腸癌患者,而在不久的將來,腸道微生物組將對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全身治療計劃和減少其不良反應產生重要的臨床意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