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對COVID-19疫情無感? 醫師解釋人的心理作用

2022/07/04 21:37

雖著時間的發展,很多人逐漸對疫情感到麻木;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雖著時間的發展,很多人逐漸對疫情感到麻木;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已持續將近3年,你是否也從一開始的緊張擔憂,變得疲乏、冷漠了呢?醫師指出,這心態也被稱為「心理麻木(Pschy Numbing)」,是心理被高頻率影響後的作用,但疫情仍在,即便已經麻木,仍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當新聞報導新的變種病毒、各個國家的疫情狀況時,各國人民已經不像以前疫情初期那樣恐慌。

黃軒說明,社會心理學家發現,長久的疫情 ,會導致心理麻木。心理麻木是指,在最一開始,一個人處於疫情的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讓恐慌隨之蔓延,但如果後來又有更多人甚至無數人處於疫情之中,那人們就可能會逐漸不擔心。這是因為「擔心分散」了,人們不會再關注同一個的問題,會開始冷漠對待疫情。

黃軒指出,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斯洛維奇(Paul Slovic)執行的研究可說明這種情況。研究找來大學生,並依序說明以下情境:1個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7歲女孩;2個也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9歲男孩;最後陸續加入8個人,也都需要相同的幫助。

研究顯示,當一開始有危機困境,且是一個人需要幫助時,學生們會給予高額的捐款,然而隨著需要相同問題的增加,學生們的同情心會下降。

黃軒提醒,疫情也是如此,但心理的放鬆不代表疫情已經消退,也不表示疫情不會有死亡或重症。因此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包含:戴口罩、勤洗手,接種疫苗,仍然是防重症、死亡的最佳工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