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5月大嬰、80歲嬤開放性動脈導管 雙雙順利完成手術

2022/06/23 14:16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心臟科近幾年執行多例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病人年齡橫跨嬰幼兒到老年人。圖為小兒心臟科醫師傅俊閔、龔柏榕、黃品學與心臟內科醫師林彥良 (由左至右)。(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1名5個半月大的小弟弟,於健兒門診時聽到有心雜音,因此轉診到新竹台大分院小兒心臟科,經醫師檢查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無獨有偶,1名80歲阿嬤因為呼吸喘,也經醫師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兩名病患經跨科醫療團隊合作,雙雙順利完成經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手術。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心臟科近幾年執行多例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病人年齡橫跨嬰幼兒到老年人。小兒部醫師龔柏榕說,動脈導管是連接於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絕大多數的新生兒於出生後3日內會關閉,若沒關閉,就是所謂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在台灣曾統計新生兒盛行率約為千分之2。

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者出現生長遲緩,甚至嚴重到呼吸喘等心臟衰竭症狀,最終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追蹤,並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

龔柏榕表示,目前針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有3種方式,即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關閉、外科手術關閉。其中,藥物治療僅限於早產兒及少部分的新生兒;外科手術大多用於早產兒藥物治療無效時;其他多數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可用心導管手術治療。

近年來心導管技術愈加成熟,傷口只有鼠蹊部2個心導管入針的傷口,一般住院3天即可出院正常活動,大大減少病人的不適感與術後恢復時間。

龔柏榕指出,心導管治療是個效果好又相對安全的手術,嬰幼兒時期就可以執行,因此有症狀者就應該考慮心導管關閉,以免在年齡較長之後,出現肺水腫或是心衰竭之症狀,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嚴重肺高壓,後續治療更加複雜。針對沒有症狀的幼童,家長也可以跟小兒心臟科醫師討論是否先持續觀察,以及需要心導管治療的適當時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