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運動傷害何時能好? 醫:預防為重 避「這7個」原因

2022/03/30 17:06

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物理治療師進行運動選手醫療復健。(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提供)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國內運動風氣逐興盛,無論是重訓健身、跑步,都日漸受到歡迎,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醫師李育豪指出,不同類別的運動,會產生不同的運動傷害,除了會造成運動不適,甚至會影響生活,何時能再恢復運動,因人而異,因此要盡量避免受傷的可能性,並指出容易造成受傷的7個原因。

李育豪表示,不同的運動類別同時會產生不同的運動傷害。如過肩投擲類運動中的棒球、網球、排球對肩肘負擔較大,因此常會傷害到肩膀、手肘。而常運用到軀幹旋轉、彎曲、伸展的運動如:體操、跳水、柔道、摔角等等,則容易傷害到脊椎、椎間盤。需頻繁跑、跳的運動如,足球、短跑、長跑、籃球等,容易讓膝蓋、腳踝受損。

而長期投入專項運動的選手,受到運動傷害的機會也會增加,李育豪舉國中田徑、足球體育選手為例,他指出,訓練、比賽造成的累積性或是急性的肌肉、骨骼、神經、關節的損傷,並產生紅、腫、熱、痛的狀況,都有可能是運動傷害。而運動傷害往往以膝蓋、肩膀、足部、腳踝居多。

李育豪表示,受傷的運動員最困擾的是何時能回到運動場,但這並非單純的「時間」問題,而是需要進行綜合判斷,評估他們的身體、心理是否已做好準備,以及運動者的運動類型、位置、是否接受手術、是否仍有症狀、肌力、肌肉控制、柔軟度、是否會因害怕受傷而影響到動作等等考量,因此每位選手復原的時間也無法一致。

李育豪醫強調,「避免勝於治療」,提醒選手盡量避免受傷的可能性,並避免容易造成受傷的7個原因:

●身體發育未成熟-未成年選手骨骼韌帶尚未完全成熟、過度訓練。

●體重過重或過輕。

●柔軟度不足或過度。

●專項運動造成重複性的衝擊。

●太早專精某項運動。

●營養補充不足。

●訓練設備、環境不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