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孩子老是不乖乖吃飯? 專家建議家長往3方向調整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明明到了吃飯時間,孩子卻不吃飯,或是一吃就是一個鐘點以上,常常讓家長頭很痛。對此,BaeGo培果教育語言治療師在臉書粉專「BaeGo培果教育」發文分享3大方向,來幫助家長改善孩子的用餐問題。
語言治療師列出了10點,家長自我檢核後,若檢核項目超過5項,且孩子有用餐方面的問題,就可能須進行一些調整。
●沒有固定用餐時間。
●沒有固定的用餐地點。
●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旁邊充斥分心物(電視、平板、玩具)。
●與孩子進行利益交換(吃完就能玩手機)。
●脅迫孩子(不吃玩具沒收)。
●吃飯時逗弄孩子(比賽誰吃得快、邊吃邊玩)。
●強迫中斷孩子原本在做的活動。
●擔心孩子餓,餐間給零食。
●怕孩子弄髒,總是由大人餵食。
●孩子表示飽了,仍會說「再一口、最後一口」。
語言治療師指出,家長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方向進行調整:
餵食情境安排
●在固定的時間用餐,且一餐掌握在30至40分鐘,以利孩子建立生理作息。
●固定的用餐座位,讓小孩知道坐在這個位置上就是要來吃飯。
●減少會讓孩子分心的物品,例如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
●陪孩子一起用餐,營造良好的用餐氣氛,大人作為良好模範。
培養主控權及製造飢餓感
●讓孩子自主進食,若長期由家長餵飯,容易使孩子認為吃飯是別人的事,自己只是配合完成任務。
●在餐與餐之間不給零食,避免孩子攝取過多糖分,且血糖稍低的狀態有助於生長激素分泌。
●如果孩子表示飽了,不強迫孩子吃完,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避免讓孩子將吃飯與負面感受連結。
●提前提醒用餐時間快到了,讓孩子能慢慢收拾玩具及調適情緒。
提高吃飯動機與興趣
●孩子做出符合用餐情境下的良好行為時,可給予適當口頭讚美。
●與孩子一同發想菜色或給予選擇,例如詢問「今天想吃麵還是飯?」。
●變換菜色、烹調方式或食物型態,例如用可愛形狀的壓模。
●讓孩子參與烹煮或備餐過程,例如幫忙擺放碗筷、攪拌蛋液、剝四季豆。
語言治療師提醒,追著孩子餵食、邊吃邊玩或利誘脅迫,容易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自主意識,且讓孩子認為吃飯是一件可以用來「談條件、要求好處」的事情。透過自主進食,可以促進孩子的手、口、眼相互協調,對手部精細動作與感官知覺的協調有積極作用。而針對用餐行為規範的建立,家中成員需規則一致,有人破壞規會使用餐行為無法正確建立。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