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7旬翁打莫德納身體不適 就醫揪出肺腺癌

2022/03/10 14:23

黃老伯(中)因打武肺疫苗不適,反而發現有6公分大的肺腺癌,身為醫檢師女兒黃小姐(右)說,經世代定序找出突變基因並投以適合的標靶用藥,目前腫瘤已明顯縮小。(記者許麗娟攝)

黃老伯(中)因打武肺疫苗不適,反而發現有6公分大的肺腺癌,身為醫檢師女兒黃小姐(右)說,經世代定序找出突變基因並投以適合的標靶用藥,目前腫瘤已明顯縮小。(記者許麗娟攝)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高雄70歲黃老伯去年7月打第1劑莫德納疫苗後,返家出現疲倦、頭暈等不適症狀,經家人帶至醫院就醫,發現有嚴重肺積水並診斷出肺腺癌,後續接受「次世代定序」找出罕見的突變基因,並投入精準標靶用藥,2個月後腫瘤就從雞蛋大明顯縮小成乒乓球大小,慶幸打疫苗反而救了他一命。

肺癌高居國內癌症死亡率榜首,每年奪走近萬條寶貴的性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念醫副院長戴嘉言指出,目前全世界都在推精準醫療,即是在治療前有好的預測工具,因癌症會有許多基因變異,「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便是鑑別肺癌突變基金的最強武器,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幫病人做客制化檢測,有助於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進行精準治療。

黃老伯經醫師檢查發現肺積水並有6公分大肺腺癌腫瘤,他先接受傳統化學治療,療效並不顯著,之後以NGS檢查,發現肺腺癌帶有罕見的基因突變,對傳統化療的反應較差,且惡化速度較快,黃老伯從去年11月開始改接受雙標靶藥物治療,2個月腫瘤就縮小了2.2公分。

高醫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楊志仁表示,大部分肺癌病人都有一種特別的驅動基因,若能針對驅動基因做治療,往往可得到很好的效果。亞洲人最常見的基因突變是EGFR型,約佔肺腺癌50到60%;其次是ALK型,約佔6%;另ROS-1型約佔1%,這3種驅動基因造成的肺癌標靶藥物,健保都有給付,且治療效果顯著。

次世代定序NGS可謂肺癌末期患者的曙光,可揪出突變的驅動基因,投以適合的標靶藥物,將延長存活率。(記者許麗娟攝)

次世代定序NGS可謂肺癌末期患者的曙光,可揪出突變的驅動基因,投以適合的標靶藥物,將延長存活率。(記者許麗娟攝)

楊志仁強調,肺癌初期的通常是開刀並輔助放射線治療,但若診斷為第3、4期,可試著透過NGS找到驅動基因投以適合的抗癌藥物,目前NGS在肺癌治療最為顯著,其他癌症也有NGS檢測,找到基因做治療。

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世代,標靶藥物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高醫內科部長暨胸腔內科主任許超群說,所謂「標靶治療」就是針對癌症的病源進行精準控制,而基因檢測正是找出肺癌元兇的關鍵。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洪仁宇表示,肺癌標靶藥物問世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如ALK基因型肺癌已有多元標靶藥物可用,即便出現抗藥性仍有其他藥物接續使用,醫師也可依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耐受度調整處方,癌友不一定要忍受嚴重副作用,可與醫師討論療程,以利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勿輕易放棄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