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小心有毒-孔雀綠》藏在水產中的毒物質 吃多恐傷肝傷肺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2018年從中國進口總重6公噸的冰鮮黃魚,被查出含有動物用藥還原型孔雀綠,釀起食安風波。究竟業者為何會添加孔雀綠,以及對人體造成何種危害?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分析,孔雀綠有殺菌功效,但對肝肺等器官都具有毒性,且可能影響胎兒發育。民眾可觀察魚鰭,或盡量避免吃魚內臟,降低攝入孔雀綠的含量。
優質的水用消毒滅菌劑
毒化局表示,孔雀綠(Malachite green)是1877年由德國有機化學家首度合成出的有機化合物鹽類,外觀為亮綠色、帶金屬光澤的晶體。最早用於衣物纖維、皮革、羊毛與紙張的染色上,也可做為細胞組織的藍綠色染色劑。此外,孔雀綠水溶液可以減少真菌感染與殺死微生物、預防魚類傷口感染,能去除魚體內、外的寄生蟲,也可以用於魚卵,預防真菌感染。
毒化局說,多用途的殺菌消毒功能,使得孔雀綠常用作魚類生病的治療藥劑以及預防感染的藥物。2018年引發的食安風波,就是因為不肖業者貪圖便宜,將孔雀綠用來預防「食用魚類」的各種疾病。
孔雀綠雖然可以消除水生環境的病原體,但長時間使用也會對魚的健康產生影響,造成魚鰓與魚皮發炎,以及減少魚類腸道系統消化酶的分泌量,使其攝食與生長受阻。
動物實驗傷肝肺等器官
毒化局表示,美國國家毒物計畫從大小鼠研究中發現,孔雀綠具有肝毒性,會使肝臟腫大及空泡化、甲狀腺產生濾泡囊腫。老鼠的體重也有顯著減輕的趨勢,疑似有致癌性,但目前沒有明確證據。其他研究也指出孔雀綠會危害肺臟、胸腺以及卵巢,且可能造成基因受損,甚至突變。在一份懷孕白兔的實驗中,則觀察到孔雀綠會造成胎兒發育不全,有產生畸胎的疑慮。
孔雀綠經由生物體吸收後,肝臟酵素會將其代謝轉化為「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毒性與孔雀綠相似,但是又更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的脂肪與內臟裡,不易代謝,即便在低劑量情況下雖無立即性危害,但若每日涉入含有殘留孔雀綠的食物,便可能因生物累積作用增加其危害性。
養殖漁業禁用孔雀綠
目前除了國內禁止養殖漁業(食用魚類)使用孔雀綠,日本、美國、加拿大、歐盟、泰國、中國也都同樣禁止孔雀綠對養殖漁業的使用。歐洲食品安全局將控管進出口海鮮產品的孔雀綠檢測標準設為2ppb,國內、日本以及加拿大則是將測標值定在0.5ppb,比歐盟嚴格。而環保署也將孔雀綠歸類為「第四類毒性化合物」,即雖無立即性危害、但有污染環境與危害人體之疑慮。
不過國內目前允許孔雀綠用於「觀賞魚類」的治療與疾病預防上,但規定每份包裝須小 250mL或100g,孔雀綠內含量則需小於1%,以防濫用。
避免食用魚脂肪內臟 降低孔雀綠攝取
要辨識施用高濃度孔雀綠的魚類,民眾可以觀察魚鰭,一般魚類的魚鰭根部是肉色或是微泛紅,撥開魚鰭放開後會立即回縮;若浸泡過孔雀綠,魚鰭的回縮性會變差,魚鰭根部也可能因孔雀綠水溶液殘留而呈現藍綠色。
由於還原型孔雀綠通常儲存在脂肪中,如果對餐廳食材有疑慮,建議民眾盡量避免食用魚的脂肪與內臟,可降低攝入孔雀綠的含量。萬一誤食含孔雀綠殘留的海鮮,不需過度驚慌,其劑量不至於引其急性反應,長期食用累積才可能造成身體危害。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