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4旬婦中風右側偏癱 「外骨骼機器人」助復健能走能握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台中一名47歲林姓婦人,年初中風造成右側偏癱、全身癱軟無力,住院期間先安排高強度復健治療,提升到能進行簡單動作,但上下肢動作仍不協調,讓她很挫折,出院後醫療團隊安排透過「外骨骼機器人復健訓練」,穿戴有如鋼鐵人般的輔具進行復健,1個月後行走能力提升,手指也能進行簡單抓握,讓她復健路上更有信心。
亞大醫院復健部醫師簡郁佩表示,患者中風後臥床,無法進行翻身、坐姿、站姿等動作,住院前3個月的黃金期接受「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模式」治療,雖然大關節能產生動作,但步態不自然、手部也無法如病發前正常抓握,讓她十分挫折。
為了提升患者動作學習的信心,出院後建議接受「外骨骼機器人復健訓練」,協助上下肢動作及感覺輸入,讓大腦重新學習動作控制,藉此改善生活品質。
簡郁佩介紹,「外骨骼機器人」外型猶如一套鋼鐵衣,原理是運用微小馬達和精密的電腦程式運算協助動作產生,提升患者肢體動作功能,強化肢體動作感覺回饋的整合,並刺激大腦對動作的感知與成像,讓大腦重新學習動作控制,主要運用在神經或骨骼系統疾病的患者。
其中,輕量化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依照患者下肢動作能力,精確調整動力輸出,利用感測器偵測髖與膝關節角度的變化,提供適當的輔助力道,訓練患者行走及平衡訓練等,使患者學習正確的行走步態感覺和動作,提升行走能力,也改善步距變小、速度變慢等問題。
至於手部關節,傳統復健訓練多僅侷限在近端關節,手部外骨骼機器人則可延伸至遠端手部動作,例如透過拿疊杯活動,誘發「有用的腦部重組」,調整動作功能和使用頻率,提升手部動作功能,患者透過此訓練,1個月後手指就能簡單抓握,行走能力也提升。
亞大醫院復健部周立偉部長強調,為善用機器人幫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院內已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針對中風、脊椎損傷、腦傷、帕金森氏症等患者,量身訂製復健計畫,並鼓勵中風患者,只要把握復健黃金期,都有機會實現再次行走和運用雙手參與活動的夢想。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