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想開一點就好? 心理師:精神疾患並非鑽牛角尖

2021/06/14 22:06

臨床心理師在心理衡鑑中應用測驗評估個案的能力。(圖: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當時真的撐不下去了,每天都逼自己要讀完大學,但腦中都是痛苦的想法,本來覺得很簡單的上課,竟悶到沒辦法去、也唸不下書,更怕被發現…」,一位憂鬱症患者向心理師描述自己過去的抑鬱症狀。

成大醫院臨床心理師劉柏志說明,這不是患者「沒毅力」,而是心智經歷難以違抗的生理失調,讓原本應能做到的事變得困難重重。當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患隨著控管情緒的相關神經失去功能,會逐漸失去對情緒與想法的掌控力,直到無法適應生活。

然而,相較於身體疾患,一般大眾對精神疾患常有如「一定是你想太多,想開一點就好啦!」、「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不知足!」等冷眼旁觀的回應。劉柏志認為,這是因為一般人難以了解精神疾患外顯行為的背後原因、難以了解患者的情緒困擾或問題行為,並非只是想法鑽牛角尖或不肯努力。

臨床心理師的心理治療會談。(圖:成大醫院提供)

劉柏志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牽涉腦部功能和生活方式的系統疾病」,有其腦部病理,且和生活表現交織複雜的關係。雖難依據單一簡約的檢查或描述做出診斷,但臨床心理師能藉由「心理衡鑑」,應用行為觀察、會談、標準化心理測驗工具等,考量主觀症狀及客觀徵象,釐清推測可能的病理,在互動中檢視各種因素,形成醫療角度理解,接著針對患者的病況進行「心理治療」。

精神疾患因症狀經歷的痛苦與挫折,旁人難能體會,但並不意味無法理解及支持。若將生涯比喻為實現自我的賽季,臨床心理師就是為選手裁量練習配方的健心教練,應用各種心理學知識與患者同在,透過客觀中立地評估,溫柔堅定協助,隨著病況調整步調,一起重構能應對挑戰的力量,逐漸邁向復原適應的歷程,讓受傷的心靈能被療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