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手術後竟頭痛難耐 中醫針灸1個月緩解不適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從事業務工作的52歲王先生,因為頸部骨刺動頸椎手術,後來逐漸出現頭痛症狀,雖服用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但近半年來症狀難獲控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轉而求診中醫,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翁瑞陽為患者針灸1個月,王先生頭痛與肩部緊繃獲得改善,終於擺脫頭痛問題,回復正常生活。
王先生於5年前因為頸部骨刺,第3至第5頸椎進行手術,之後逐漸出現頸部僵硬緊繃情形,還演變成頭痛症狀,一開始是枕部出現痠痛,接下來連顳側及額頭都開始不舒服,不適感會向下延伸到肩膀,症狀嚴重時無法專心工作,近半年來,就算服用肌肉鬆弛劑及止痛藥,症狀仍無法有效緩解。
翁瑞陽表示,由其他疾病導致的頭痛,稱作「次發型頭痛」,常見引發的原因有藥物濫用、腦出血及手術後遺症等,其中特定局部手術會造成頭顱周圍肌肉筋膜收縮,刺激血管或筋膜周圍的神經,患者頭部兩側常有像被繃帶緊緊綑綁的疼痛感,肩頸部也常有緊繃僵硬情形。
翁瑞陽說,王先生枕部帽狀腱膜之間張力產生異常,所以針灸肩井穴解決斜方肌與提肩胛肌的緊繃,並取枕部的玉枕穴、天柱穴;顳部的率骨穴、懸顱穴、天衝穴;額部的神庭穴、曲差穴、頭維穴及陽白穴。治療當下患者肩井穴就有明顯肌躍,第1次治療後,患者就反應肩部的緊繃有舒緩大半,後續頭痛的程度及頻率也明顯降低,之後維持1週2次的治療頻率,1個月後患者已能恢復正常生活。
翁醫師認為,手術無可避免地會造成局部組織沾粘,改變局部的肌肉張力分布,造成對特定肌群的負擔,在身體其他部位可以表現為僵硬、痠痛、麻木等症狀;在頭頸部可能以類似張力性頭痛的型態表現,中醫針灸治療後改善機會相當大,在急性期的1週建議做2~3次治療,後續仍需注意姿勢、避免肌肉過勞導致復發。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