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大腸癌血便以為是痔瘡 醫師點出真相:兩種出血不一樣

2020/11/24 17:28

大腸癌、痔瘡都導致大便有血,醫師說,痔瘡流血是排便時流血,與大腸癌的血便不同。(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從事資訊業的40歲張姓男子,長期以來雖大便有出血,但他心想「應該是痔瘡發作」,沒放在心上,最近拉肚子發現血便更嚴重,去檢查才驚覺已經是大腸癌晚期。門諾醫院外科醫師說,大腸癌的出血是「血與糞便混在一起」,與痔瘡出血不同,呼籲民眾有血便情況切勿掉以輕心,並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家族病史更應提前到40歲就開始預防。

這名40歲男子最近上班時突然肚子疼痛,衝進廁所拉肚子,發現馬桶的血便更明顯了,才急忙到醫院求診,確定是晚期大腸癌。原來男子長期因工作壓力大早就有痔瘡舊疾,曾有肛門出血情況,所以看到大便有血沒有特別留意,才導致到醫院檢查時已經是癌症末期。醫師謝建勳說,痔瘡的出血和大腸癌的出血是不一樣的,大腸癌的出血因病灶在腸子,所以是「大便和血混合」的血便,但痔瘡的出血是排便後肛門出血、滴血,兩者不一樣!

謝建勳說,大腸癌是國內好發率最高的癌症,許多名人、藝人近年也相繼因為大腸癌而過世。他說,許多大腸癌患者都是拖到很晚才去醫院檢查,確診時多已是晚期癌症,因為罹患大腸癌幾乎是沒有症狀,且94%原因至今不明,只有4%到6%發生原因比較明確,包括飲食西化缺少蔬果、年齡老化,以及曾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此外,如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更應特別注意,因為高達95%的大腸癌都是因為大腸息肉產生病變。

門諾醫院外科醫師謝建勳透過衛教講座,呼籲民眾注意包括大腸癌等腸胃疾病。(門諾醫院提供)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雖是老生常談,但謝建勳說,臨床上曾有一對父子,罹患大腸癌的爸爸到醫院治療,陪病的兒子也順便篩檢,竟也驗出大腸癌,所幸因發現得早,治療效果佳。他說,醫界建議,大腸癌患者有87%超過50歲,因此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不管有無症狀,都應該定期大腸癌篩檢,包括每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5年1次的大腸鏡檢查,如鏡檢發先有息肉就要特別注意。

醫師也建議,包括飲食採低脂高纖、規律運動、定時排便、定期篩檢,做到「護腸4步驟」,建議少吃燒烤、紅肉及加工食品,減低癌症的發生率,一旦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貧血及血便、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如確診為大腸癌,也要遵循醫囑定期治療,切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時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