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童動脈導管沒有關閉 心導管術介入治療一小時完成
〔記者邱書昱/新北報導〕一名3歲的周小妹妹,出生後經由新生兒超音波檢查發現「開放性動脈導管」,持續2年在門診追蹤仍沒有關閉,日後恐造成肺動脈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的風險,經由轉介到新北市土城醫院就診並執行「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一個小時內順利完成動脈導管封堵治療,2天後就出院。
土城醫院兒童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宏濤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約2000分之一,動脈導管是一條胎兒期介於降主動脈和肺動脈的血管,如果在2到4週內沒有關閉就會罹患該病。
他說,出生後的嬰兒開始肺循環,主動脈會將高血氧的血液送到全身,肺動脈會將低血氧的血液送到肺臟,因此動脈導管就沒有作用,如果沒有關閉就會出現呼吸急促、餵食困難、活動力不佳等,嚴重就會出現肺動脈高血壓、心臟衰竭,這些也是家長觀察的特徵。
鐘宏濤說,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是使用心導管機,在X光透視下及血管攝影確認動脈導管大小,從股動脈利用導管運送關閉器到異常的心臟結構處,送到要關閉的地方,和過去外科手術相比,不需要全身麻醉、插管,術後也不會留下傷疤。
土城醫院兒童心臟內科醫師莊奇錫表示,大部分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症狀不是很明顯,若家長有觀察到小孩心跳快、呼吸費力、餵食困難、容易盜汗等狀況,就要特別留心。
鐘宏濤補充,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感染德國麻疹,小孩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發生率較高,如果小朋友確診就要由小兒心臟科作精準判斷的治療時機點;以周小妹為例後續一年追蹤一次,直到國小年紀後沒有問題就不需要複診。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