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武肺統計圖表一大堆 學者︰5類數據易被解讀錯誤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如果不是以統計分析為生的人,恐怕容易會被社群媒體上的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統計數字所誤導;對此,生物統計學者提出5點易被民眾錯誤解讀的數據,提供一些判讀方法給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
據《The Conversation》報導,澳洲雪梨大學生物統計學的學者雅克‧勞本海默(Jacques Raubenheimer)表示,普遍民眾解讀數據時,通常優先選擇符合自己觀點的資料,而無視那些否定自己言論的數字。
但是勞本海默呼籲,民眾還是要有正確解釋數據資料的能力,以免加速錯誤訊息的傳播,因為在一份資料中,每一項數據基本上是彼此相關的。
因此他列出5點解讀數據資料時容易犯的錯:
1.令人恐懼的是感染率,而不是死亡率
社群媒體將武漢肺炎與其他死因(例如流感)進行了比較,但是這些觀點漏掉了武漢肺炎的傳染性,因此我們需要看「感染死亡率(IFR)」,就是死亡人數占所有感染者的比例。
雖然武漢肺炎的感染死亡率比流感高這件事尚無定論,但社群媒體的說法肯定會讓民眾掉以輕心。試想,流感的感染致死率為0.1%,而在樂觀的情況下,武漢肺炎的感染致死率仍有0.25%,那麼武漢肺炎的致死率豈不是高於流感兩倍以上嗎?
流感的基本傳染數(R₀)約為1.3,武漢肺炎的基本傳染數中位數為2.8,從1.3躍升至2.8,數值越大表示越難控制,可見武漢肺炎的傳染性遠大於流感。
2.指數成長和誤導圖表
一個簡單的圖表可以將不同時間新增的武漢肺炎病例數呈現出來,但是新病例可能一下暴增,一下又趨緩,而「拉平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這項公共衛生策略就是一件很重要的措施,意即政府透過宣達政令,如封城、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居家隔離等,防止疫情短時間內壓垮醫療系統,也減緩病毒傳播。
不過社群媒體常會將武漢肺炎與其他病症的死亡人數一起比較,這些數據會使人無法立即意識到武漢肺炎所帶來的危險性,導致疫情失控、病例數激增。
當注意到疫情曲線急遽上升時,就表示染疫人數已有指數成長的跡象。勞本海默提醒,製表者應在預測或推估數據時,多考慮病例數指數成長的可能,才能避免民眾被誤導。
3.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是確診病例
關於感染武漢肺炎與確診武漢肺炎之間的混淆,勞本海默說明,「病例」是在通過診斷檢測後,結果呈陽性才是患有武漢肺炎的人。
但是感染比病例多得多,有些感染症狀非常輕微甚至無症狀,檢測無法提供給每一個疑似有症狀的人,同時也不能保證每一次檢測都能準確。
勞本海默支持人民多多接受檢測,如此一來才能精準估計染疫人數,且從專業角度來看,最好的策略不是減少檢查,而是盡可能地廣泛檢查,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確診病例數和總體感染數之間的懸殊差距。
4.同一天的死亡數與確診病例無法進行比較
估計數字各不相同,但從感染到死亡的時間可能長達一個月,復原時間的差異更大,有些人病得很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康復,有些人則沒有症狀。
因此,某日的死亡人數反映的會是數週前的病例記錄,而當時的病例數可能連當前的一半都不到。病例數可能突然激增,又復原時間每個人長短不一,在在都會在數據之間造成巨大差異。
5.數據資料繁雜、不完整且易更動
一些統計數據被修改調整後,部分的網友會表示不滿,但是很少有人能體會到追蹤疾病的統計數據有多麼艱鉅困難。
各國甚至各州對病例和死亡的計算可能都有所不同,蒐集數據也需要時間,這意味著要不斷進行追溯與調整。
勞本海默歡迎大家進入數據管理的世界,過程中需要不停地為數據清理以及建模,然而這一切可能不是那些沒有經驗的「武漢肺炎專家」會賞識的。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