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腦中風約4成會肢體痙攣 醫籲及早治療助復健效果

2020/09/10 17:42

腦中風後肢體痙攣可能的症狀包含拳頭緊握、肩膀內收、手腕內彎等;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台灣神經學學會提供)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國內每年新增約3萬名腦中風病患,約4成急性後期會有拳頭緊握、肩膀內收、手腕內彎、腳趾關節嚴重彎曲、肌肉緊繃等肢體痙攣症狀,恐影響復健效果,醫師提醒,若復健期間有類似情形,應盡早就醫,可透過用藥治療,讓緊繃肌肉放鬆,有助於復健效果。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表示,在腦中風的急性期後,除了預防再次中風,更要積極復健。若患者有痙攣的早期症狀,例如肌肉緊繃無法完全伸展,就有可能出現腦中風後的肌肉痙攣,復健效果將大受影響,復原狀況也會不理想。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說明,肢體痙攣是因為腦細胞壞死後,先造成肢體無力,經過數週或是幾個月,患部肌肉張力過強,進而使肌肉緊繃或關節活動度受限。

鄭建興指出,約4成腦中風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例如手指往掌心彎曲、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向下彎曲等症狀,無法自行吃飯喝水、沐浴更衣與如廁,有時甚至連自行搔癢都無法辦到。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昊也補充,腦中風後的肢體痙攣,若長期未妥善治療,病人關節活動度受限,加上肌肉緊繃,做復健運動時會更加疼痛,影響復健效果,而且部位不易清潔,導致濕疹、潰瘍、感染,嚴重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關節變形。

目前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多元,包括復健運動等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脊髓腔內投藥、口服抗痙攣藥物,與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等。

不過,陳柔賢說明,中重度肢體痙攣患者使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效果不佳,且有嗜睡副作用,現在健保則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腦中風引發的上肢與下肢肢體痙攣,直接注射在需要治療的肌肉,約3至6個月施打1次,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患者及照護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