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自助餐回鍋油像機油 國健署教外食族防範撇步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高雄楠梓一家自助餐店日前遭前員工在臉書「爆料公社」爆料,店家用黑到像機油的回鍋油炒黑色肉類,連老闆娘自己都不敢吃。雖然該店已遭查衛生局稽查要求改善,但長期在外用餐的民難免擔心中標,外食族可以肉眼判斷好油壞油嗎?國健署指出,民眾外食時可從油炸油的顏色及起泡程度做判斷,油色深且有粘漬、散發油耗味或泡沫面積超過油炸鍋1/2以上,都表示油品品質已經很差,應避免購買和食用。
根據國健署油炸油手冊指出,以下幾種成分的食品容易造成油炸油變質,需頻繁更換。高水分食品︰如豆腐、蔬菜、麵糊麵糰類製品,水分容易造成油脂水解,酸價升高。高不飽和脂肪食品︰如海鮮(花枝、魚丸、甜不辣等),飽和脂肪酸易使油脂氧化,酸價、總極性化合物升高。裹漿、裹粉食品︰如:雞塊、雞排、排骨,易留下食物渣於油鍋,酸價、總極性化合物升高。
觀察油炸油,若有下列情形就應全部換成新油︰
●顏色為深褐色︰當油炸油顏色過深,呈深褐色,表示品質已經下降。
●冒煙︰發煙點溫度低於170oC時,在油炸溫度下,油炸油冒煙。
●泡沫面積超過油炸鍋1/2以上︰油炸時,油炸油起泡,泡沫綿密且多,不易消退
●酸價超過 2.0 mg KOH/g︰可用酸價試紙檢測油炸油品質,當酸價超過2.0 mg KOH/g
●總極性化合物超過25%︰可用快速檢測器檢測油炸油品質。
提升油炸油品質可以這樣做,不油炸時要關掉火源,避免油鍋持續加溫;油炸油量少時,可視情況添加新油,可選擇能控制油溫的鍋具,避免溫度忽高;定時撈除油渣及過濾油炸油;油炸鍋要定時清潔,等到乾了才能使用;每天填寫「油品紀錄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