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大腸癌又登十大癌症榜首 國健署教4步驟預防

2020/06/02 15:26

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膳食纖維可增強防病毒入侵的抵抗力,維持腸道健康。(擷取自Unsplash網站)

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膳食纖維可增強防病毒入侵的抵抗力,維持腸道健康。(擷取自Unsplash網站)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今天(2日)公布2017年度癌症發生資料,其中「大腸癌」又名列十大癌症之首,已經連續12年奪冠。國民健康署列出保護腸道的4步驟,希望幫助民眾維持身體健康,盡早發現並治療大腸癌。

國健署指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說法,21%至25%的大腸癌可以透過運動和體重控制來預防,而且只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5,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之一。

對此,國建署提出護腸的4大重點,也就是「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並提醒50歲至75歲之間的民眾,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大腸癌。(資料照)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大腸癌。(資料照)

關於前兩部分,由於大腸癌中有許多危險因子,像是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大多和生活作息有關。因此,國健署針對飲食及運動的部分提出「兩多一少」,也就是多運動、多蔬果,以及少紅肉。

多運動:肥胖的人比一般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1至2倍,其中有21%至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國健署提醒民眾,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正好可以達到防癌又防疫的功效。

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果和2份水果,其中蔬菜一份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一份則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另外,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膳食纖維可增強防病毒入侵的抵抗力,維持腸道健康。

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第三步 「定期篩檢」降風險 採便在家輕鬆做

目前國健署有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值得一提的是,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不會造成疼痛,而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要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後,送回檢驗單位,簡單8步驟即可完成,接下來便可等待結果出爐。

另外,根據國健署的篩檢資料顯示,通常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但只要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即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

目前國健署有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資料照,記者吳亮儀攝)

目前國健署有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資料照,記者吳亮儀攝)

第四步 篩檢陽性確診要及早 「確診後定期追蹤治療

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3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

由於大部分的息肉可以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如果想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便是不二法門,而且要依循醫生的囑咐定期追蹤治療。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養成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的好習慣,除了預防大腸癌以外,還能增強免疫力,並抵禦武漢肺炎疫情,進而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的效果,一舉兩得好處多。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