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心臟破洞 導管栓塞免開胸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2歲8個月的方小弟在媽媽懷胎時發現罹患「心室中膈缺損」。一出生,心臟就費力跳動且胸部鼓起如雞胸,但家人不忍讓他接受開胸手術。雖接受藥物治療,但破洞仍持續擴大,造成他食慾不振、生長遲緩,玩耍15分鐘就累了。因此在本月10日接受心導管栓塞治療補洞,以免日後惡化,出現心臟衰竭。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指出,心室中膈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佔30%,學童的發生率約為萬分之22.6。
心室中膈缺損有好幾型,其中以「膜部型心室中膈缺損」為最多,佔80%,方小弟就屬於該型,但因「膜部型」的中膈缺損位置在三尖瓣膜旁,靠近心跳傳導系統,若栓塞時不小心,可能會影響心跳,需再裝節律器,因此目前健保署並未補助膜部型心室中膈缺損的栓塞治療,必須要自費。
陳豐霖指出,方小弟是在媽媽懷胎5個月時,檢查發現有心雜音,心室中膈缺損約有0.6公分。一出生,隔層皮膚就能看到他的心臟費力跳動,因此先以強心劑等藥物治療,但是在他2歲時破洞已經有1公分大。
方小弟從小易喘、常溢奶,得少量多餐。到了2歲多時,一天仍要餵5-6餐,體重僅10公斤(正常體重是12至14公斤),活動力不足,容易勞累,也不能盡情玩耍。
治療時,是以心導管從方小弟的鼠蹊部下腔靜脈進入到心臟,置入栓塞器修補中膈缺損,不用開胸手術,他在術後2天即出院,且很活潑好動。
陳豐霖說,心室中膈缺損是胚胎發育異常使左、右心室的「膈壁」破損缺洞。左心室僅約30%的血液流到主動脈,再送到全身的血液,其他血液都分流到右心室,再經肺動脈又迴流至左心室,過多的血流加重負荷。方小弟2歲後,心臟負擔是正常人的2倍,如果不治療,心臟恐會逐漸衰竭。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