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習慣性脫臼 肉毒桿菌改善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77歲黃老先生因笑得太大力,造成下巴脫臼,之後變成「慣性脫臼」,三天兩頭要跑醫院,十分困擾。由於老先生患有糖尿病與心臟病,又有輕微腦中風,不適合手術處理,醫師注射肉毒桿菌,使肌肉鬆弛,降低關節「前拉力」,之後未再復發。
落下頦患者 嘴巴張大就脫臼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徐偉凱指出,下巴脫臼俗稱「落下頦」,是控制下巴運動的顳顎關節脫臼,這個關節在全身關節中獨一無二,除像四肢關節可做杵臼運動外,還可往前滑動,使嘴巴開得更大。而關節後方有韌帶拉住,避免過度滑動。若遭外力撞擊或肌肉失調,可能使關節往前過度位移,造成脫臼。
下巴發生脫臼時,醫師將其推回原位,並教導患者以後不要做出太大動作,並在張大嘴或打哈欠時,用拳頭撐住下巴。一般而言,只要休息約兩個月後就能恢復正常。
徐偉凱表示,有些人(尤其常見於腦中風或失智病人)發生下巴脫臼之後,很容易復發,這是因為關節韌帶過度拉扯鬆弛,再加上這些人腦部受損的關係,使得原本腦部回饋的機制喪失,就會使肌肉過度用力,導致下巴脫臼。嚴重的話,只要嘴巴稍微張大一點就脫臼,患者不堪其擾。
一般治療這類慢性復發型顳顎關節脫臼患者,可用手術增高或降低關節隆凸高度。病人若年紀較大,又有中風等慢性疾病,手術風險較高,即可注射肉毒桿菌素改善。
徐偉凱說,肉毒桿菌素可鬆弛過於緊張的肌肉,降低關節的前拉力,減少脫臼機率,一般注射一次可維持半年,約有8、9成患者,只要注射一次就可完全恢復正常。
不過,注射肉毒桿菌治療並非沒風險,如果肉毒桿菌素注入過深,可能造成咽顎帆閉鎖不全,以致發聲有鼻音,或者喝水會嗆到,醫師提醒民眾,應由熟知此部分構造的專科醫師為之才安全。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