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覺察情緒性進食 重拾健康生活

2025/04/06 05:30

▲壓力大就想吃,恐有情緒性進食的問題;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柯俊銘)

▲壓力大就想吃,恐有情緒性進食的問題;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柯俊銘)

文/柯俊銘

「情緒性進食」指的是情緒波動(如壓力、焦慮、沮喪或孤獨)引發的過度飲食行為。除了會危害身體健康,還可能加重情緒失調,家庭關係因此受到影響,增加衝突和緊張。

▲情緒性進食常帶來肥胖,讓人壓力更大。(照片提供/柯俊銘)

▲情緒性進食常帶來肥胖,讓人壓力更大。(照片提供/柯俊銘)

過度飲食危害健康 還加重情緒失調

◎以下問題有助自我評估,若回答「是」的問題超過5個,或許就有這樣的狀況。

●當感到壓力、焦慮或沮喪時,是否會衝動地進食?

●在情緒低落時,是否會尋求食物來獲得慰藉?

●是否會在孤獨或無聊時進食?

●是否會在不餓的時候進食?

●會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特別是高熱量、高糖分或高脂的食物?

●是否會在進食後感到內疚或自責?

●進食後是否會感到身體不適,如胃脹氣或消化不良?

●是否會因過度進食而感到疲勞或嗜睡?

●是否會在夜晚或特定時間衝動地進食?

●是否會隱藏進食行為,避免被他人發現?

●是否會在進食後感到失去控制,無法停止進食?

●是否會在進食後感到情緒緩解,但隨後又感到內疚或自責?

●是否會因進食行為而感到焦慮或壓力?

●是否會因情緒性進食而影響工作、學習或日常生活?

●是否會因情緒性進食而影響家庭關係或社交活動?

▲當情緒性進食嚴重影響生活,可尋求心理衛生專業的協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柯俊銘)

▲當情緒性進食嚴重影響生活,可尋求心理衛生專業的協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柯俊銘)

心理師5建議 應對情緒性進食

◎應對情緒性進食,提供5項建議:

●勤寫日記:記錄每次進食的時間、地點、食物種類和情緒狀態,分析情緒起伏與進食行為之間的關係。

●尋找替代:運動、冥想、深呼吸或培養興趣嗜好有助轉移注意力,減少情緒性進食的機會。

●建立習慣:制定規律的飲食計劃,選擇富含纖維、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如Omega-3)的食物。

●求助專業:如果情緒性進食嚴重影響生活,應尋求心理衛生專業的協助。

●建立支持:與親友分享感受和困擾,取得他們的同理和諒解。

識別和處理情緒性進食需要時間和努力。透過自我覺察等方法,相信可逐漸減少情緒性進食的頻率,重拾健康的生活。

▲透過書寫日記,可找出情緒起伏和進食之間的關係。(照片提供/柯俊銘)

▲透過書寫日記,可找出情緒起伏和進食之間的關係。(照片提供/柯俊銘)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