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腎絲球過濾率正常卻嚴重泡泡尿 當心腎病症候群纏身
文/周哲毅、賴佳汶
49歲張總經理每年都安排健檢,除膽固醇稍高外,抽血顯示腎功能指數「腎絲球過濾率」穩定在100左右,讓她十分安心,然而近期她出現下肢水腫、泡泡尿等症狀,就醫驗尿後,蛋白尿指數竟飆高,確診罹患「腎病症候群」;提醒民眾,判讀有無腎臟病得參考腎臟超音波及尿液檢查,千萬別自己當醫師喔!
人體正常狀態下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是以腎臟過濾肌酸酐能力換算,約介於100-120ml/min/1.73㎡,隨著年齡老化逐漸衰退,30-40歲後平均每年減少0.8-1.0;腎絲球濾過率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國際間將慢性腎臟病分期以腎絲球濾過率為依據共分為5期,一旦低於5就會被視為末期腎臟病變。
超音波、尿液檢查 判讀有無腎病
以張總經理為例,為何抽血檢查顯示腎功能指數100屬於正常,卻仍被確診腎臟病呢?原因在於,腎臟健康與另一項關鍵數值「尿蛋白」高度相關,前者因腎臟病變會造成腎絲球肥大、腎絲球環間膜細胞擴張及腎絲球基底膜變厚等原因,形成「超過濾」現象,使得檢驗數字看似正常。
但後者則是腎臟無法將蛋白質過濾後保留在血液循環內,反而流入尿液中,出現嚴重性蛋白尿(泡泡尿)、全身性水腫、倦怠、臉色蒼白、食慾減退等症狀,常見病因包括有類澱粉沉積症、糖尿病腎病變、藥物中毒、感染、局部腎絲球硬化症、狼瘡、膜性腎小球腎炎等,此時已經進入「腎病症候群」階段,前述患者的「尿蛋白」便高達3210mg/dl,遠超過正常值(〈150mg/dl)20倍以上。
蛋白尿飆高 恐致一系列健康問題
腎病症候群所引發的問題不僅僅是蛋白尿,失去不同的蛋白質也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例如失去抗凝血的蛋白質可能會增加血栓的風險,而失去免疫球蛋白則可能使感染的風險上升,其他常見症狀包括:高血脂症、水腫、低白蛋白血症、食慾不振、腹痛等。
幸好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同時調整飲食習慣,限制飲食中的鈉含量,也減少全脂乳製品、紅肉、加工肉、起司、油炸食品、烘焙食品和糖果,以降低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從而控制高血脂症,經過3個月門診追蹤後,蛋白尿大幅下降,疲勞感減輕了許多。
提醒患者,治療腎病症候群除盡可能解決根本原因緩解症狀,也要藉由控制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接種疫苗預防感染等重要措施,防止腎臟進一步受損。
(作者分別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醫學中心副院長周哲毅、個管師賴佳汶)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