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兒童篩檢新制 發現發展遲緩異常翻3倍

2025/03/02 05:30

▲發展遲緩不代表孩子有先天障礙,許多兒童的問題來自生活經驗不足;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展遲緩不代表孩子有先天障礙,許多兒童的問題來自生活經驗不足;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過去台灣兒童發展遲緩的異常發現率偏低,許多孩子可能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去年7月起針對未滿7歲兒童推動6次發展篩檢計畫,透過「兒童發展篩檢PeDS量表」,發現異常需轉介比例達6.2%,接近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發展障礙報告,讓醫界振奮。

異常需轉介比例達6.2%

不過專家直言,發展遲緩不代表孩子有先天障礙,許多兒童的問題來自生活經驗不足,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介入才是關鍵。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過去幾年國內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個案數僅約2%,PeDS量表開始實施後,半年來篩檢異常率穩定維持在6%左右,世衛組織2023年報告指出,5歲以下兒童發展障礙盛行率約為7.5%,兩者相當接近。

然而過去最受詬病的問題是,當PeDS篩出異常,家長往往得排隊數月才能等到聯合評估中心的評估。陳慧如說,由於早療評估資源有限,若所有篩檢異常的兒童都直接轉介,聯評中心就會面臨嚴重塞車,影響真正需要介入的孩子。因此在設計PeDS時也特別調整了篩檢標準,避免過度轉介,介於正常與異常間的個案,會先歸類至淺灰區,這類兒童需在2至3個月後回診追蹤,如兩次篩檢皆落在淺灰區,才會被正式轉介。

▲早療的觀念應從「治療」轉變為「早期介入」,並根據個別需求找到最有效的介入方式;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療的觀念應從「治療」轉變為「早期介入」,並根據個別需求找到最有效的介入方式;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展遲緩未必是先天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遲緩並不一定代表孩子有先天障礙。陳慧如指出,根據馬偕醫院統計,篩檢出發展遲緩的兒童中,約有3分之1的個案是因為缺乏適當的環境刺激,而非真正的發展障礙,未必需要長期復健,而是透過家庭互動、語言刺激與日常訓練就能改善。她強調,早療的觀念應從「治療」轉變為「早期介入」,並根據個別需求找到最有效的介入方式。

隨著兒童發展篩檢率的提升,台灣卻面臨醫師、治療師與心理師短缺的挑戰。陳慧如直言,一個兒童發展評估往往需時20至30分鐘,但健保給付卻與一般門診相同,「評估一個兒童,其他醫師能看5、6名病人。」呼籲政府調整健保給付標準,提升誘因才能維持品質,幫助有需要的孩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