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腳筋別輕視 嚴重靜脈曲張恐致命
文/李東炎
靜脈曲張又稱「浮腳筋」,是常見於小腿的疾病,尤以女性為主,對外觀與健康有影響,但許多患者未積極就醫,致使台灣就診率不到1%。
靜脈曲張的成因主要與淺靜脈瓣功能不良有關,導致血液滯留、靜脈擴張,形成浮凸於皮膚的紫色靜脈。
靜脈曲張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首先,女性的發病率特別高,約有10-20%的女性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年齡增加、懷孕次數的增多、長時間站或坐的工作,諸如店員、老師、理髮師等職業者,以及有家族病史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此外,較胖的個體也因腹壓較高,增加罹患風險。
患者除了小腿或大腿內側,經常會出現扭曲、膨脹且怒張的靜脈,浮凸於皮膚,也常感覺腿部沉重、疲倦,並伴隨腫脹和痠痛感,尤其在下午症狀較為嚴重,抬高雙腿片刻可稍有緩解。部分人還會出現抽筋或浮腫的現象,女性則可能在經期症狀加重。
若變血栓靜脈炎 最重恐致肺栓塞
若不積極治療,靜脈曲張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小腿及足踝處的皮膚炎、濕疹、色素沉澱,甚至形成難癒的血液滯留性潰瘍。嚴重者可能會因靜脈破裂出血,或發展為血栓靜脈炎,表現為紅腫熱痛,觸碰時會有壓痛感。血栓若進一步擴散至深部靜脈,可能引發深部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雖然後者較為罕見,但卻有致命風險。
避免久坐久站 吃藥、手術風險低
輕微患者只需要保守治療,如減少站立時間、抬高雙腿、穿彈性襪,或使用口服藥及藥膏。若靜脈曲張情況明顯,則需要更積極的療法,常見方法包括硬化劑注射及手術摘除擴張的靜脈。而傳統手術與雷射手術是常見的選擇。傳統手術風險低,術後患者可以迅速恢復正常生活;雷射手術則因其微創特性,受到越來越多患者青睞,僅需5-10分鐘即可完成,無痛感或疼痛感極低,術後可立即恢復日常作息。
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包括穿著適合的彈性襪、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運動如散步,或進行腿部肌肉的收縮運動,可促進靜脈血液循環。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