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機器人輔助手術 頑固型癲癇患者重獲新生

2023/06/02 05:30

▲李政家醫師說明,致癲病灶過度深層或分布範圍較廣,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擊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台灣約6萬至7萬名「頑固型癲癇」患者,即使使用2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而只能靠手術擺脫致癲病灶。但病灶若是過度深層或分佈較廣,傳統開顱手術風險大增,因此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手術精準度更高且迄今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

精準定位免開顱 北榮完成百例

北榮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表示,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多屬於頑固型癲癇,而此類患者中,約有半數病灶位於腦部深處,需要穿過腦部錯綜複雜的血管及功能區,傳統手術難度與風險極高,患者通常選擇放棄。

37歲陳先生就是頑固型癲癇患者中的棘手個案。陳媽媽說,兒子自10歲發病後,他們就走遍各大醫院、嘗試各種療法,都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癎發作無法改善,兒子狀況好時,發作僅會維持2-3秒,狀況差時,發作時間長達數十分鐘,神經外科醫師們認為兒子腦部放電的位置很深,不好處理、風險高,過去他們只能保持樂觀,與病為友。

收治陳先生的北榮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坦言,醫療團隊一度很沮喪,當時明知道關鍵點在哪裡,但手術無法企及,必須把頭蓋骨打開,還可能會傷及視野,所幸有了新的手術方式,讓陳先生重獲新生。

北榮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後,陳先生接受了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並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

李政家說,在機器人輔助下,可確保植入物準確放置於病灶,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且與傳統徒手執刀相比,約可減少一半手術時間,避免執刀醫師疲倦,降低人工持械的誤差,讓癲癇手術更安全。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北榮在治療癲癇上累積了超過30年的豐富臨床經驗,2021年3月迄今也成功利用機器人輔助手術,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的治療。

7成術後可漸漸減停藥

李政家也說,目前小兒科的案例約占1/3,若能在入學前治療、穩定狀況,就不會影響學習,未來就能進入社會,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且有高達7成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可漸漸減停藥。

▲王署君(左)、尤香玉(中)和李政家(右)3位醫師,分享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治療頑固型癲癇患者的經驗。(記者邱芷柔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