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常常覺得喘、咳 「罹病焦慮症」讓人憂「疫」

2022/05/17 05:30

高風險(接觸確診者)或有症狀的民眾可以透過快篩進行自我檢驗。但罹病焦慮症患者,將快篩作為減輕自我焦慮的方式。(照片提供/柯瑋婷)

文/柯瑋婷

全球漸漸步入新冠病毒(COVID-19)的後疫情時代,逐漸解封、準備與病毒共存。此時,台灣也朝回歸常態的方向進行。解封過程中,確診者人數也逐漸增加,不免引發許多民眾的焦慮。但若是焦慮的情緒過於嚴重,以致影響日常生活、或整日都擔心自己是否確診,可能就是罹患了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

這類型患者通常會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著過度或不成比例的擔心。因為極為擔心健康,所以不斷求醫、進行健康檢查(或相反地不願意接受任何檢查與治療)。

一般而言,會被診斷為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的病患,身體檢查的結果並沒有異常。但持續出現身體症狀,例如:多重或慢性疼痛、胸部不適覺得喘、消化不良等症狀。且患者通常認為,這些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或需要花費很多精力來減輕症狀。但其實這些症狀是由情緒及壓力所引起,而非其他生理因素。

華琳是一名41歲的職業婦女,自從新冠病毒疫情開始不久後,便出現喘、乾咳等症狀。她前往不同耳鼻喉科跟胸腔科做了檢查,都沒有異常或特殊情況。

近期確診者人數劇烈增加,周遭環境也出現零星確診。華琳並未接觸到確診者、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但這幾天她覺得喘、乾咳的情況好像變嚴重了。

因為很擔心自己可能會因為染疫而發展成重度肺炎,她每天都自行快篩檢查2-3次。幾天下來,快篩的結果都是陰性,但華琳還是認為自己會染疫。

華琳的姐姐見到她的情況,認為華琳太過於焦慮,便建議華琳前往精神科就診。醫師評估後,認為她可能罹患了「罹病焦慮症」。

規律生活作息及治療改善

此類患者除了服用抗憂鬱劑、抗焦慮劑作為藥物治療外,認知行為治療與職能治療也能有效改善症狀。透過這些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釐清壓力源,並藉由理性思考來減輕壓力。而規律生活作息、從事運動與治療活動,都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症狀。

(作者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職能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