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形得名 虎耳草常用於中耳炎
文/黃世勳
國內部分觀光藥園的種植規劃,常將12生肖的概念置入其中,取植物名以12生肖為開頭的植物作代表,例如:「鼠」用鼠麴草、「牛」用牛蒡,「虎」常以虎耳草為代表,依《本草綱目》所載:「虎耳,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可見虎耳草(如圖)的命名是因其葉形而得名。
虎耳草屬於虎耳草科植物,原產地於中國、日本,17世紀時由華南引入台灣,目前在台灣中、北部中、低海拔的陰濕地帶相當常見,各地也散見栽培當觀賞或藥用。
它為肉質草本,全株被粗毛,莖匍匐細長,紅紫色;單葉叢生,圓形腎狀,基部心形凹入,先端渾圓,邊緣有淺裂片和不規則細鋸齒,上面綠色,常有白色斑紋,下面有時帶紫紅色;花瓣白色,2枚特大,3枚極小,每年4-7月盛花期可觀察。
藥用上,全草味微苦、辛,性寒。能疏風、清熱、止咳、涼血、解毒,治中耳炎、耳膿、風火牙痛、咳嗽、咳血、肺癰吐膿血、痔瘡腫痛、血熱月經過多、崩漏、丹毒、濕疹、毒蟲咬傷、火燙傷等,但孕婦需慎服,又其性偏寒涼,能散能利物,多服有損胃氣。
藥理研究 具強心、利尿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虎耳草可能具有強心、利尿、抗腫瘤等作用。而台灣民間最常將虎耳草使用於化膿性中耳炎,取鮮品搗汁,多次適量滴入耳內,除了虎耳草,也可改用到手香(屬於唇形科植物)或漢氏山葡萄(俗稱耳空仔草,屬於葡萄科植物),三者皆採單獨使用,這也是民間用方的「簡、便、廉、效」特色。
(作者為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