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合治腎臟病 減少洗腎風險
文/高晧宇
70多歲的陳先生,雖然沒有糖尿病,但卻因腎絲球過濾率EGFR:36mL/min/1.73m2、肌酸酐1.93mg/dl 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來診時雖無特別症狀,但卻相當擔心若持續惡化恐有洗腎風險,經過幾個月的中醫調理,腎臟功能恢復到腎絲球過濾率EGFR:45.6mL/min/1.73m2、肌酸酐1.57mg/dl。
慢性腎臟病指的是腎臟受損超過3個月,常見的原因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蛋白尿、痛風患者、腎臟家族史、代謝症候群(男生腰圍〉35吋,女生腰圍〉31吋、抽菸和年紀大於65歲)。
後期易有泡、水、高、貧、倦等現象
慢性腎臟病早期多沒有症狀,後期容易有泡、水、高、貧、倦等現象。
「泡」指的是小便有泡泡;「水」則是水腫,多見於腳踝;「高」為高血壓;「貧」則因腎臟功能差難以造血,因而貧血;「倦」則為倦怠。
慢性腎臟病在中醫視為「水腫、腎勞、腎虛、關格」,為氣血陰陽虧虛後造成血瘀、濁毒和水氣之表現。《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血不利則為水」,指的是血液循環不佳會造成水濕和水腫等情形。正如同慢性腎臟病患若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絲球內部壓力上升和腎絲球硬化現象,因而有蛋白尿且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因此治療則會以益氣活血疏肝。
益氣藥能改善患者的本虛,服用後會較有精神,且提升免疫力,避免因感染而造成腎功能惡化;活血藥物則能抗腎纖維化並改善局部血循環;疏肝藥物則減少交感神經對腎臟的刺激。
若飲食願意忌口且規律運動搭配中西醫治療,則能降低進入洗腎之風險。
(作者為馬偕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