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壓垮二寶媽 中西醫聯手救援
文/鄭映芝
小美(化名)原本是職場女強人,先生是竹科工程師,家裡經濟狀況不錯,但在小孩出生後,小美就辭職在家帶孩子,也把小孩的學習跟成長當作自己的重心,但不知道為什麼生了第2胎後,小美發現她比較容易煩躁、易怒,且常對孩子大聲說話。
原本她只覺得是自己不夠堅強,到後來發現即使看到小孩可愛的笑容,她都覺得哀傷。
服用抗鬱劑 搭配中藥針灸
診斷小美應該是從產後就開始有憂鬱症的情形,因為還在哺乳,她希望可以減少助眠藥物的使用,因此接受中西醫共同照護治療,除了服用抗鬱劑之外,也配合中醫大中醫科醫師陳亮宇的中藥及針灸治療。
小美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經慢慢回到產前的狀況,也可以平心靜氣面對小孩的哭鬧,不會像之前那麼驚慌與暴躁。
全職媽媽每天的工作不外乎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猶如小鳥般被困在籠子裡飛不出去,長期下來,因為無法實現自我,容易感到失落,嚴重者更出現憂鬱症狀。
另外,有些媽媽的憂鬱症狀則是以易怒、煩躁表現,反而更難察覺憂鬱,往往到嚴重影響家庭生活才跑來就診。
◎全職媽媽常不小心就承擔了整個家庭的責任,建議可採取以下作法:
●夫妻將整個家庭責任分工,以減少妻子的照顧壓力。
●找人對話,表達自己的需求。
●調整心態,接受當個「夠好」的媽媽就好。
產後或者是育兒的憂鬱不僅影響父母本身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對家庭系統、親職教養行為產生負面的影響。
家庭責任 需夫妻共同分擔
另外,有憂鬱症的一方也會干擾另一半與小孩的互動,而負向的親子關係可能對小孩未來的認知、行為、社會和情緒發展都會有影響。
因此,當憂鬱症狀嚴重時,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中西合併治療及心理治療都能有效地協助緩解憂鬱症狀。
如果夫妻能一起尋求治療,更有助於處理家庭及夫妻面對孩子出生後帶來的適應問題。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