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把握早療期 讓聽損兒聽見幸福

2020/07/24 05:30

▲嬰幼兒聽損可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照片提供/溫惟昇)

文/溫惟昇

吳小弟出生時未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家人觀察他對於外界聲音都有反應,以為是結果誤差,沒有帶他接受進一步的確診。直到進入幼兒園,老師發現他的專注、學習力都比其他同學不足,經檢查後才發現輕度聽損,配戴助聽器後表現急起直追,目前在國小班上名列前茅。

張小妹妹一出生就不哭不鬧,父母以為她是個性安靜的寶寶,直到2歲仍不曾開口叫爸爸、媽媽,經檢查後才得知罹患雙耳極重度聽損,透過人工電子耳手術,以及一系列療育課程後,逐漸能像同年齡的小朋友們說、唱,學習中、英文,甚至演奏樂器都難不倒她。

新生兒聽力篩檢 及早診斷治療

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約千分之4,以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相當於800位寶寶無法清晰地聆聽聲音。為了及早診斷、治療,民國101年起已全面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然而根據統計,篩檢未通過者有14%未接受確診治療,由於聽不清楚就無法模仿、學習說話,語言障礙對於就學、就業與人際關係均有重大影響。一旦錯過2-3歲腦部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日後要彌補相當困難。

許多病童家長得知自己的寶貝確診為聽損時,往往被自責、絕望的情緒淹沒,其實如同近視可配戴眼鏡來矯正,輕度(26–40分貝)、中度(41–70分貝)聽損憑藉助聽器就能有效聽見,接受早期療育後,病童在成長、就學過程中,表現完全不輸給聽力正常的同學,社會上各領域均有表現傑出之人士。

▲聽損患者可藉由助聽器(右)或人工電子耳(左)擁有常人般生活。(照片提供/溫惟昇)

電子耳技術成熟 全聾也有希望

先天性聽損中,有1/3為雙耳重度(超過71分貝)以上聽損,即便使用助聽器多仍無法有效聽見。在過去,此類病童往往無法接受一般教育,必須上啟聰學校,終生靠手語與外界溝通,造成聾啞人士與家人一生的影響與遺憾。

然而人工電子耳技術成熟、普及後,即便是雙耳極重度(90分貝以上,舊稱全聾)的患者也能擁有正常人生。以手術植入電極來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來產生聽覺,配合聽覺口語訓練,語言能力可恢復達8–9成,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與正常聽力的學童相仿。健保自2017年7月已開放給付18歲以下族群,其餘則可透過社會局申請補助。

(作者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暨聽語中心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