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2007/06/15 06:00

文/蔡宜廷

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稱之為周邊動脈。而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血管狹窄阻塞,而導致末梢血流不足的疾病,一般好發於下肢。

吸菸、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高齡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台灣地區由於工業化、日常飲食西化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增加等因素,因此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肪、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異常等,迅速爬升至十大死因的前幾名,並居高不下。此外,由於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使得老年人口增加,其比率於1993年,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老年國家的標準,上述諸因素多為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的主要危險因子,使得下肢動脈疾病日益增加,其中吸菸和糖尿病對下肢動脈疾病的影響最明顯。

對於下肢感覺有肌肉痠痛或無力的現象或久未癒合的足部或下肢傷口,宜儘早安排適當的周邊血管檢查,必要時再接受血管攝影檢查,早期發現較嚴重且可以矯治(correctable)的血管病變,以避免或減少截肢的厄運。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