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訓練 提升孩子環境適應力
文/蕭鈺沛
感覺統合是兒童對於各種感覺刺激的接受、調節、組合與運用的過程,感覺統合的結果會影響大腦的成熟度與外在的行為表現,包含兒童的動作能力、情緒調節控制與日常作息的適應能力。
感覺來自我們所有的感官,包含聽覺、視覺、前庭覺、本體覺及觸覺,這些感覺都有可能帶給我們舒服或是不舒服的感受,也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表現。
豐富感覺刺激 滿足兒童發展需求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為了能夠順利地發展各項能力,建議家長要多提供兒童豐富的感覺刺激,兒童在各年齡層都有必須滿足所需的感覺需求。
●0-6個月的寶寶,必須經常給予情緒安穩、放鬆的感覺,像是溫和地搖晃、穩定舒服的觸覺、聲音、光線等,並多鼓勵兒童自由地翻身與探索手腳。
●7-12個月則需加強環境探索的能力,兒童會從躺趴的階段進展到坐與站,此時大量的本體覺及前庭覺有助於肢體協調及平衡的發展。
●從孩子3歲半開始,幼兒已具備基礎的肢體協調能力,需要大量的感覺刺激協助大腦整合過去的經驗與新的挑戰。
●5歲開始一直到7歲前,是動作發展的成熟期,兒童需開始長時間地融入團體生活,與其他同齡兒童互動遊戲,學習社交互動技巧,練習情緒的控制。
當孩子每階段的感覺需求都被滿足,且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時,兒童能更快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與挑戰。
感覺統合能力的異常,可以從孩子的警醒度來判斷,警醒度就像是大腦處理環境訊息時的服務櫃檯,櫃檯不開會導致大腦無法處理訊息,櫃檯太多人則會使得大腦應接不暇;低警醒度的兒童總是懶洋洋提不起勁,而警醒度過高的孩子卻又無法好好地處理訊息,靜不下來。
良好的警醒度使孩子保有良好的注意力,可以專心地學習或是與他人相處。通常感覺統合異常導致警醒度不足的代表行為有:容易分心、容易遺失物品、扭動不安、無法好好坐著或是像裝了勁量電池,停不下來、容易衝動、愛發呆做白日夢、動作笨拙常跌倒、厭惡剪指甲及刷牙等活動。
因此,如果對孩子的發展表現有疑慮,建議不要歸因於「大隻雞晚啼」,應適時尋求專業評估,以避免錯過黃金矯正期。
(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職能治療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