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大腸癌改吃素 體力變差影響抗癌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1年位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醫師臨床觀察發現,約5成患者確診後將吃肉與罹癌劃上等號,認為再吃又會長壞東西,因此在治療過程完全不吃肉,反而因營養不均衡造成體力不足,影響後續治療,提醒癌友一定要適時攝取肉類,才有力氣抗癌。
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1年約1萬5000人新增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約41人。
5成病患不敢吃肉
阮綜合醫院醫事副院長、放射暨核子醫學部主任梁雲表示,已有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多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減少食用肉類,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發生,但臨床觀察也發現,約5成確診大腸癌的患者,擔心轉移或復發而拒碰肉食,不是魚湯僅喝湯不吃肉,就是僅透過滴雞精等產品補充營養。
然而,梁雲指出,若是已確診大腸癌的患者,原本吃葷卻突然全面改吃素,可能會使身體免疫力下降,造成轉移或復發機會提升,或是要接受放療、化療,不吃肉無法補充足夠蛋白質,導致體力不佳,較難有力氣持續療程,反而不利於病況控制。
梁雲就分享,曾經收治一名年約50幾歲的女性癌症患者,確診罹癌後就不再碰肉,回診時全身呈現橘子一般地黃澄澄模樣,原本還以為是腫瘤轉移引發黃疸,一問發現是病人不僅飲食全素,更深信紅蘿蔔有益健康而狂吃所致,結果因營養不均衡造成體力下降影響療程進度。
梁雲指出,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飲食均衡十分重要,除了蔬果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均是必要營養素,因此豬肉、牛肉、雞肉、魚肉都是可以適時食用,只要注意不吃過量,並不用擔心會有負面影響。
飲食均衡有助治療
另外,梁雲也強調,不少癌症患者常有發炎反應,發炎時會導致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至肌肉流失、體力不佳等,也會影響是否可完成治療,但若可補充像是蝦子、深海魚類中所含的一種脂肪酸EPA,將有助於減少癌症患者的發炎反應。
不過,梁雲也提到,若擔心天然食物攝取的EPA有限,相關需求者也可考慮市售魚油等營養品。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