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減肥重辨症 體質不同 處方不一
文/蘇聰明
肥胖是現代文明病,不但影響外觀,還容易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所以適當控制體重有助健康,除了運動、飲食控制,臨床中醫師常開的中藥,對於多種原因造成的肥胖有改善作用,消脂、去油效果不錯。
肥胖屬於中醫「痰濕」症範圍,治療多從健脾利濕、化脂降濁,促進代謝物排泄著手,以使病態機體得到改善,進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臨床上,中醫將肥胖患者依體質、症狀、病因等歸納為四型加以治療。
●胃熱濕阻型:
患者有口乾、口苦、小便黃赤、便秘、易餓善吃等現象,常見於體格壯碩,屬於實胖者,一般來說,青少年肥胖多屬此型。
●脾虛濕阻型:
患者表現大便正常或易腹瀉、易疲倦、四肢腫脹、胃口不佳、屬虛胖者,產後的肥胖多屬此型。
●肝氣鬱結型:
患者常胸悶煩躁易怒、睡眠差、暴飲暴食,另女性常合併月經失調,中年期的肥胖多屬此型。
●肝腎陰虛型:
這類肥胖者、易腰痠、頭暈耳鳴、目昏花,雖努力少吃,但仍體型肥胖,屬中、老年後的發胖者。
根據中醫臨床驗證,中藥減肥確有其療效,不過,中醫師應給更適合個人的處方,而不是像販賣健康食品一樣,不管誰來看,都給同樣的處方。
例如,以胃熱型的藥方給脾虛的人吃,脾虛的人可能會拉肚子拉個不停。所以減肥的人須由中醫師問診後,才能得出最適合個人的「減肥藥方」。
很多民眾常以山楂、烏梅、決明子等藥方減肥,但必須看個人體質,因為上述藥方會造成胃酸過多,也可能讓腸胃不好的人頻頻拉肚子。
中醫治療肥胖,一般少用熱藥,但不應只用清熱利水或苦寒之藥,因為患者體質有虛、實之分,臨床上,常以「降脂散」為主,再視患者情形,選用適當藥物加減治療。
如果是「胃熱濕阻」就加清熱化濕通腑藥;如果是「脾虛濕阻」,就可加健脾化濕藥;如果是「肝氣鬱結」,常加疏肝、利膽藥物;至於「肝腎陰虛」者,則可加滋陰去脂之藥。
此外,也有不少人利用針灸、指壓法來減肥,雖能抑制食慾,卻無法持久,若不了解食物選擇技巧及運動,一旦停止針灸或指壓,食慾恢復後,體重可能照樣上升。
減肥除了靠藥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配合個人的飲食、運動與自己的意志力,才能達到真正減肥的效果。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