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惡夢連連大腦健康亮紅燈! 研究:早逝風險增逾3倍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做惡夢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也常以為只是看了恐怖片或壓力大的正常反應。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根據國外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頻繁做惡夢不僅睡不好,更是大腦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包括:加速老化、早逝風險等狀況,均與做惡夢相關;尤其相較於不做惡夢者,每週做惡夢者70歲前死亡的風險,甚至高出3倍以上。
加速老化與荷爾蒙皮質醇相關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以往我們可能認為,惡夢只是壓力或焦慮的表現,但科學研究揭示更深層的關聯。據歐洲神經病學學會2025年大會上發表的報告指出,每週做惡夢的人,70歲前死亡的風險,比不做惡夢者高出3倍以上;並認為此與細胞老化加速及高壓下生產的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有關。
刺胳針:認知、失智風險增
另,黃軒說,2022年《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研究發現,頻繁做惡夢達每週1次以上者,與中年認知能力下降風險增近3倍,以及老年罹患失智症可能性飆升120%息息相關。研究傾向認為,惡夢是大腦早期異常活動的表現,也是失智症的潛在預警信號。
除了普遍的健康風險,黃軒提及,特定內容的惡夢,也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線索,包括:
●溺水/窒息:應警惕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因上氣道堵塞所致。
●被追趕卻跑不動:需注意心血管問題,可能與心臟供血不足有關。
●身體部位被攻擊:若夢到某特定器官被拍打或刺痛,醒來仍有感,可能是該部位存在潛在病變。
治療惡夢有助大腦健康
黃軒指出,面對頻繁惡夢,除改善生活習慣,如:避免觀看恐怖內容、處理焦慮情緒,目前已有藥物可有效減少惡夢發生,甚至顯示減少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質(如β-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潛力。由此可知,治療惡夢不僅能改善睡眠,更可能成為延緩或預防失智症的新途徑。
黃軒提醒,別再輕忽您的夢境,它們可能是身體向您發出的重要求救訊號,及早尋求專業協助,或許能為您的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助益。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