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高蛋白食品是智商稅?營養學家:多數人攝取已足夠
紀麗君/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近年來,從奶昔、穀物棒到鬆餅甚至爆米花,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標榜「高蛋白」的食品,彷彿時刻在提醒消費者:你該補充更多蛋白質了。然而,根據《美聯社》的分析報導,多位營養學專家指出,這股風潮更多是基於商業利潤的行銷策略,而非科學根據。對絕大多數飲食正常的人而言,你很可能並不需要那些額外添加的蛋白質。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營養學家阿馬蒂(Federica Amati)直言:「為食品添加蛋白質,對食品公司的利潤非常有利。但這並非基於健康考量,也沒有科學支持。」
報導指出,蛋白質對人體固然重要,但我們的身體遠比想像的更有效率。蛋白質由胺基酸構成,而人體自身就能製造絕大多數所需的胺基酸。
阿馬蒂解釋:「只要我們攝取了足夠的食物總量,我們的身體就已適應得很好,能確保重組和改變這些胺基酸的結構單元,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那麼,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換算下來,一名75公斤的男性約需60公克,而65公斤的女性約需50公克。專家表示,在美、英等已開發國家,絕大多數成年人的日常攝取量都遠高於此標準。
英國營養基金會的營養學家貝內拉姆(Bridget Benelam)補充,在3餐中分散攝取蛋白質,比1次性大量攝取,更有助於維持肌肉功能。她建議,蛋白質的來源應多樣化,豆類、魚類、堅果、蔬菜與肉類都是優良的選擇。
專家特別提醒,消費者應警惕那些「高蛋白」加工食品。阿馬蒂建議,購買前應仔細檢查成分表,確保它們沒有為了口感而添加過量的糖和脂肪。對於那些希望增強肌肉的人,她的建議更為直接:進行重量訓練。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身體組成和肌肉力量,你應該去舉起更重的重量,給你的身體帶來挑戰,」阿馬蒂說,「單純吃一根高蛋白能量棒,並不會有任何幫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