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AI問出血癌係金欸 醫公開「這樣問」就醫更方便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法國一名27歲女子瑪莉因身體不適,將症狀輸入給ChatGPT,結果被推測可能罹患「血癌」,雖難以置信,但仍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真的被診斷出何杰金氏淋巴癌(不常見,但高度治癒的淋巴結和淋巴系統癌症)。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表示,AI能夠提供線索,但無法取代臨床診斷,如果有問題,希望在就醫前先釐清方向或查找資訊,可以從以下5點來跟AI對話,能獲得更具參考價值的回應:
●清楚描述症狀:包含症狀出現的部位、性質(如刺痛、悶痛等)、持續的時間與發作頻率。
●發作時間與變化:例如症狀是在白天還是夜晚較為明顯?是突然發生還是逐漸加重?
●過去病史:是否曾罹患慢性病?有手術經歷或家族病史?
●目前使用的藥物:包含處方藥、保健食品等,因為部分症狀可能來自藥物副作用。
●生活習慣:如飲食內容、作息是否規律、運動頻率等。
陳威佑在臉書專頁「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發文分享這個案例並推測,AI能夠給出「血癌可能性」的判斷,是瑪莉描述了幾項在醫學上具有高度指標性的症狀:包括夜間盜汗、體重減輕、長期低燒。雖然 ChatGPT能協助使用者察覺自身健康可能出現警訊,但許多臨床醫師並不認同將ChatGPT視為一種「診斷工具」或「看病捷徑」。
破解吃辣得痔瘡迷思
陳威佑說明,痔瘡成因主要來自於肛門靜脈壓力的增加,靜脈受到長時間的壓迫或循環不良時,容易導致血管擴張、腫脹,進而形成痔瘡。在吃辣後,排便的灼熱感會與痔瘡發作時的感覺很相似,讓人誤以為兩者有直接關聯,以下4點是讓人錯認為是痔瘡的原因:
●吃辣會刺激腸胃蠕動,導致腹瀉:辣椒素不會在腸道內完全被消化,有些成分會直接排出體外,當這些殘留的辣椒素接觸到肛門時,會引發局部刺激,導致灼熱、刺痛或不適感。這種感覺類似痔瘡發炎時的疼痛,讓人誤以為自己長了痔瘡。
●排便次數增加,肛門受刺激:正常情況下,肛門周圍的皮膚有一定的耐受力,但如果短時間內頻繁排便,糞便中的刺激物(如胃酸、未完全消化的辛辣成分)會反覆摩擦肛門,導致黏膜發紅、腫脹,甚至產生刺痛感。這種局部發炎的狀況,也容易與痔瘡的症狀混淆。
●頻繁用力排便,導致腹壓變化:許多人會不自覺地用力排便,而這會導致腹內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肛門靜脈的壓力,使血液回流受阻。頻繁這樣用力,會讓肛門血管過度充血、腫脹,進而產生不適感。
●痔瘡原本就存在的人,症狀可能加重:如果本身已經有痔瘡,頻繁腹瀉與用力排便會進一步擠壓靜脈,使腫脹更加明顯,可能導致出血、疼痛加劇,讓人誤以為是吃辣導致的痔瘡,而實際上是腹瀉引發的症狀加重。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