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玻璃影=肺癌?醫師解惑:影像非判決 追蹤才是關鍵
李秋明/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健檢報告中出現「毛玻璃樣病灶」(GGO, Ground-Glass Opacity),不少民眾聽到就驚慌失措,以為自己罹患肺癌。但胸腔外科醫師陳聿強調:「毛玻璃樣病變不是肺癌的判決,而是一種多種可能性的影像表現」。
陳聿今(23日)在臉書發文分享,門診常遇到病人焦急拿著報告詢問:「醫師,我肺部有毛玻璃影,是肺癌嗎?」其實,毛玻璃影可見於多種狀況,包括暫時性的肺部發炎、癒合中的纖維化疤痕,甚至過敏反應等良性病灶。而當中僅有部分,才可能是早期肺癌的表現。
大多數是良性,不急著開刀
陳聿指出,會依據影像的大小、形狀、邊緣特徵,以及病人的吸菸史、家族病史等多方資訊來判斷。風險若連七成把握都沒有,通常不會建議病人貿然手術。
早發現是好事,穩定追蹤更重要
毛玻璃病灶即使是癌症,也多為生長緩慢、變化數年才明顯的類型。陳聿提到,有病人追蹤七八年才進行手術,仍是早期癌症,治療效果相當良好。陳聿提醒,比起影像當下的樣貌,更關鍵的是長期變化與持續追蹤。
陳聿也呼籲民眾,別一看到異常影像就上網焦慮,也別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時機。「影像是提示,不是判決。請交給專業,醫師會一步步陪你走穩每個決定」。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