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對時間護心! 研究:僅白天進食防夜班心血管風險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對心臟健康而言,「何時吃」可能比「何時睡」更為重要。即使作息顛倒,若將飲食限制在白天,有助抵銷輪班工作常見的心血管風險,為夜班族及經常跨時區旅行者提供保護心臟健康的潛在策略。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這項由麻省總醫院布萊根體系(Mass General Brigham)主導的研究已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過去研究已確認夜班工作與心臟病風險增加相關,主因是人體內部生理時鐘與外在作息不同步造成的「晝夜節律失調」。
布萊根婦女醫院醫學時間生物學計畫主任謝爾博士(Dr. Frank A.J.L. Scheer)表示,新研究顯示「飲食時間」是降低心血管風險的極具潛力目標。
研究團隊招募20名健康年輕人,在隔絕外界時間線索的臨床研究中心進行為期2週實驗。參與者先經歷「恆定常規程序」,排除環境與行為干擾,分離出生理節律的純粹影響。
隨後,參與者進入模擬夜班階段,隨機分為2組:一組僅白天進食,另一組日夜皆進食,2組睡眠作息完全一致,排除了睡眠差異影響。
研究人員檢測多項心血管風險指標,包括自律神經系統標記、促進血栓形成的「胞漿素原活化抑制劑-1」(PAI-1)及血壓。結果顯示,日夜皆進食組的風險指標較實驗前顯著升高,而僅白天進食組的指標則維持穩定。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副教授切拉帕博士(Dr. Sarah Chellappa)指出,嚴格的實驗控制確認了觀察到的心血管風險變化確實由「飲食時間」差異所驅動。
研究團隊坦承,樣本數不大且為期2週的實驗未必能完全反映長期習慣效應,但其嚴謹控制各項變因是研究的顯著優勢。
兩位專家認為,結果暗示調整飲食時間確有改善健康的潛力,尤其可能有益於夜班工作者、失眠者、作息不規律者及頻繁跨時區旅行人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