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全球最小心律調節器問世! 僅蘋果籽大小還能「消失」

2025/04/08 12:11

體積極小、肉眼難辨,這款全球最小心律調節器卻蘊藏強大功能。(圖取自《IFLScience》)

體積極小、肉眼難辨,這款全球最小心律調節器卻蘊藏強大功能。(圖取自《IFLScience》)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全球已知最小的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尺寸僅如蘋果籽般微小,且能在體內無害分解吸收。這項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突破性技術,有望為需要臨時心臟起搏的患者,尤其是嬰幼兒,提供更安全、微創的治療新選擇。

心律調節器是治療心搏過緩(bradycardia)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的重要醫療設備。然而,傳統臨時調節器植入具侵入性,有感染及心肌損傷風險,且需體外導線連接主機,移除時更可能因疤痕組織包覆傷及心臟,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便因此併發症逝世。這些問題對體型嬌小的兒童患者尤其嚴峻。

據科學媒體《IFLScience》報導,為此,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羅傑斯教授(Prof. John A. Rogers)團隊開發出這款微型裝置。羅傑斯指出,小兒心臟手術對臨時調節器有迫切需求,微型化至關重要。共同作者埃菲莫夫教授(Prof. Igor Efimov)補充,約1%新生兒因心臟缺陷需在出生首週使用臨時調節器,「那7天極為關鍵。」

由左至右依序為:傳統心律調節器、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以及新型微小心律調節器。(圖取自《IFLScience》)

由左至右依序為:傳統心律調節器、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以及新型微小心律調節器。(圖取自《IFLScience》)

這款新型調節器尺寸僅1.8x3.5x1毫米,比米粒還小,核心突破在於完全「生物可吸收」(bioresorbable)。完成任務後,它無需手術即可在體內自然分解消失。此外,它利用植入的微小電極接觸體液發電,無需電池或外部導線。團隊表示,新裝置比其他生物可吸收模型體積縮小23倍,關鍵在於採用光學方案(light-based scheme)取代無線射頻(radio frequency)進行控制。

儘管微小,其提供的電刺激強度與傳統調節器相當。研究已在多種動物心臟模型及捐贈的人類心臟上成功驗證其功能。由於體積極小,未來或可同時植入多個,對心律不整患者進行更精準的區域性調節,甚至整合至其他植入式醫療設備。埃菲莫夫強調:「我們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們。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