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抑制腸道慢性發炎 清華大學攜手國衛院研發新藥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愈來愈多現代人因壓力引發腸道慢性發炎,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清華大學生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謝興邦組生物、化學跨領域研究團隊,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機制,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藥物,為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且登上國際期刊《先進科學》。
根據中央健保署統計,2022年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增加到10萬分之19.6;克隆氏症盛行率則約10萬分之8.3。患者長期受到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困擾,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腸道穿孔。邱于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臨床上多半靠消炎藥、類固醇控制,且容易復發。近來雖有新型抑制免疫的生物製劑問世,但治療費用昂貴,患者難負擔。
清華與國衛院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則另闢蹊徑,研發出新型的小分子藥物,可阻止腸道表面黏膜細胞的離子通道打開,令發炎分子跑不出來,成功抑制發炎反應。邱于芯說明,細胞內有一種稱為ATP的重要能量分子,當腸道細胞受損凋亡時,就會通過大孔徑的PANX1離子通道跑出來,釋放出危險的訊號,吸引免疫細胞過來清理受損的細胞。
這原本是身體清除受損細胞的修復機制。但在發炎性腸道疾病中,這個離子通道持續開啟,不斷釋放ATP,卻導致越來越多的免疫細胞被召集到腸道,引發炎症,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更嚴重的腸道傷害。
邱于芯認為,如果能關閉離子通道、不讓引發反覆發炎的分子跑出來,就能關上「潘朵拉的盒子」,為治療慢性腸道發炎提供解方。10年前與澳洲研究團隊合作時,曾研發出一款能關閉PANX1離子通道的藥物,但當時發現的藥物有肝毒性副作用。此次透過清華與國衛院的雙邊合作計畫,與專精藥物化學的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謝興邦與研究員李靜琪合作,成功改良舊藥的分子結構,效果更好,也解決肝毒性問題。
未來團隊將繼續研發治療其他發炎性疾病的新藥,如腦中風、癲癇、慢性疼痛、氣喘、過敏,甚至心臟衰竭等,可望為組織損傷、免疫相關疾病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