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大腸癌新發個案增逾千人 胃腸肝膽科醫:應增加篩檢便利性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國人飲食習慣西化、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大腸癌持續造成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新發個案人數較2021年增加1405人。胃腸肝膽科醫師直言這是「疫情期間的債」,呼籲政府設法提高民眾篩檢的便利性,並通過各項措施減少民眾大腸癌風險曝露。
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居於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位,新發個案數為1萬7643人,年齡中位數為67歲,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14.7人,其中新發個案數較2021年增加1405人,年齡中位數則持平,標準化死亡率略增0.1人。
邱瀚模指出,非傳染性疾病仍是人類主要死因,不會因為疫情就消失。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與民眾都因為疫情而荒廢篩檢,很多癌前病變與早期癌症患者沒能被偵測出來,接下來應該要用更聰明的方式做篩檢,不只是單純的放寬篩檢資格,還要提高民眾進行篩檢的便利性,同時完善篩檢架構與環境。
邱瀚模指出,明(2025)年國健署將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凡45至74歲、40至44歲具家族史的民眾,都可以公費篩檢,但40至49歲以下的民眾白天幾乎沒有時間可以篩檢,以現行制度來說,也不可能請病假,造成篩檢上的困難,應跨部會由勞動部等單位進行討論,設法降低相關阻礙。
此外,邱瀚模提到,對於具有家族史的民眾,第一線醫療人員其實無從確認其身份,屆時難保有民眾自稱「具有家族史」、藉此使用公費篩檢服務,反而讓50歲以上風險更高的人等待更久,且年齡下修將找出更多遺傳性大腸癌患者,政府應考慮提供相關檢驗與追溯資源。
邱瀚模指出,目前我國對於大腸癌減少危險曝露作為消極,應針對國人飲食習慣、運動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比如美國許多州實施糖稅等作為,同時也要檢討現行篩檢架構,過去投資在篩檢的經費、來自公部門的資源都遠遠不夠,患者後續若使用到健保資源,對醫療單位來說,健保點值低也是一大問題。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