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藥物過敏險喪命! 醫示警: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中華民國藥物過敏關懷協會理事長張啟彬2009年到中國上海出差時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全身起疹子又腫又痛,當時立即飛回台灣,一度遭海關誤認為是麻疹患者,所幸及時就醫、住院數10幾天後撿回一命。
衛福部食藥署今(18)日舉行「藥品過敏前兆衛教記者會」,副署長王德原表示,藥品對人體來說是外來物,可能引發免疫反應進而出現藥物過敏症狀,輕則出現皮疹、重則危及性命,而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不一,可能在用藥後2至3天,也可能2至3個月後才出現,且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
「早點停藥對預後影響很大!」張啟彬指出,他曾遇過癌症患者誤將藥物過敏反應當作排毒現象,繼續服藥1週,結果病情惡化。他提醒,有藥物過敏史、免疫系統疾病或過敏體質的人都屬高風險群,發現疑似過敏反應時應保留藥袋、記錄症狀,立即停藥並就醫。
另1名沈小姐則是到皮膚科進行冷凍治療,醫師叮囑回家後需搭配藥膏使用,沒想到擦藥膏後她的皮膚開始出現紅腫、發癢等症狀,原以為是治療的副作用,未多加留意,直到1週後回診時才發現她的症狀其實是藥物過敏引起。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藥物過敏中心醫師鐘文宏指出,服藥後出現紅疹、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腫紅、嘴唇腫脹及發燒等「疹、破、痛、紅、腫、燒」6大前兆症狀,就應立刻就醫。
鐘文宏說,初期症狀可能會被誤認為其他病毒感染、治療副作用等,但也有人第一次過敏就會很嚴重,出現肝腎功能異常,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肝衰竭、腎衰竭,情況嚴重者可能致命,因此若發現前兆症狀就應回診,並提供用藥紀錄,才能有效預防嚴重不良反應。
食藥署統計,國內藥害救濟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至今年11月,造成藥害的可疑藥品最常見的就是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
鐘文宏指出,有位39歲男性患者服用降尿酸藥物後發生嚴重過敏,皮膚紅腫似燙傷,最終不幸過世,亞洲人約10%至20%具此高風險基因,服藥過敏風險是常人的100倍。而近10年與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相關的藥害救濟事件顯著下降,和健保給付基因檢測及臨床警示有關。
食藥署表示,目前國內健保提供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病人的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醫師可評估是否進行檢測以降低過敏風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