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養好腸道菌叢防癌上身! 醫教飲食3撇步

2024/08/28 16:03

醫師指出,蔬果中許多的營養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等,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恢復腸道受損屏障,有助於降低細胞癌變增生機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醫師指出,蔬果中許多的營養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等,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恢復腸道受損屏障,有助於降低細胞癌變增生機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高益生菌比例的腸道微生態,可能破壞身體平衡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並避免大腸癌。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引述文獻指出,益生菌流失、致病菌或壞菌擴張、微生物喪失多樣性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發生率。要避免病菌增生,飲食上建議減少紅肉攝取、多吃膳食纖維、攝取植化素來養好腸道菌基本盤。

鄭泓志在臉書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發文表示,腸道內居住著數以萬億計的腸道菌,然而不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可能會破壞身體平衡,甚至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腸道微生態失調恐致癌

鄭泓志說明,腸道微生態是指我們腸道內生活以細菌為主體,各種微生物群落的統稱,這些微生物與消化系統形成了一個複雜且動態的生態系統,並會合成各種纖維素以及細胞激素,調控著身體的健康。

然而,腸道微生態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壓力、生活習慣等改變平衡狀態,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導致身體健康狀況亮紅燈,甚至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稱之為腸道微生態失調(Gut Dysbiosis)。2023年醫學論文研究指出,腸道微環境變化會透過3個面相影響大腸癌的發生:

●益生菌的流失:益生菌被證實能夠減少大腸內發炎物質的濃度,日常飲食若營養物質攝取不足,或偏愛炸物、垃圾食物等,就可能使益生菌叢數量的減少,使腸道內發炎物質濃度攀升、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

●致病菌、壞菌的擴張:壞菌或是致病菌,通常都會比益生菌有更快的生長速度,並且會釋放更多的毒素,當入侵腸道微生態圈,可能排擠好菌、中性菌生存空間或營養資源,導致生態失調,壞菌的有毒代謝物如N-亞硝基化合物,被證實會使大腸細胞的DNA損傷、促使抗癌基因突變或缺失而導致癌症發生,甚至還會間接協助大腸癌細胞入侵淋巴系統、造成擴散。

●微生態多樣性的喪失:研究指出,腸道內的微生態豐富度低,也是造成大腸癌的原因之一。由於現代人的腸道微生態往往因為偏食、營養素攝取變得單一,得不到養分的益菌數量消減、致癌型細菌數占比變多,使腸道出現慢性發炎,刺激大腸黏膜細胞產生不正常變化、失控增生,導致了大腸瘜肉、腺瘤,更嚴重則成為癌症。

醫師引述文獻指出,益生菌流失、致病菌或壞菌擴張、微生物喪失多樣性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發生率;圖為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引述文獻指出,益生菌流失、致病菌或壞菌擴張、微生物喪失多樣性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發生率;圖為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少紅肉、多蔬果、膳食纖維來護腸

鄭泓志表示,2023年論文《大腸直腸癌中的腸道微生物群:生物學作用和治療機會》建議,要避免伺機性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增生,可以從飲食品項上的增減、挑選,來養好腸道菌基本盤:

●減少紅肉攝取:紅肉指牛肉、羊肉、豬肉,其中的血紅素鐵會增加黏蛋白降解細菌,使腸道屏障功能受損,以及促發腸道上皮發炎和過度增生,導致大腸癌。

●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提供腸道菌如雙歧桿菌的營養來源,代謝出短鏈脂肪酸(乙酸鹽、丙酸鹽和丁酸鹽),而短鏈脂肪酸能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分化、也活化巨噬細胞,減少發炎反應並調節癌細胞的凋亡。

●攝取植化素:蔬果中許多的營養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蒜蔥素、茄紅素等,提供身體抗發炎、抗自由基成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恢復腸道受損屏障,有助於降低細胞癌變增生機率。

鄭泓志提醒,吃得好、作息佳,腸道菌叢就養得漂亮。多在健康飲食上下功夫、完整攝取身體所需營養素,與腸道菌維持良好關係,人生就跟大腸癌沒「關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