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高溫上看34度!戶外運動補水「3技巧」 過量恐水中毒

2024/08/14 12:06

近日運動風氣相當盛行,民眾務必注意「補水3適」:適時、適度、適量。(圖取自freepik)

近日運動風氣相當盛行,民眾務必注意「補水3適」:適時、適度、適量。(圖取自freepi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各地高溫上看34度,且白天沒下雨時,特別容易出現悶熱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高溫悶熱會提高熱傷害發生風險,尤其近日運動風氣相當盛行,民眾務必注意「補水3適」:適時、適度、適量,才能避免出現熱衰竭或中暑,或是因為短時間內攝入過量水份而出現水中毒。

衛福部指出,今年8月截至8月13日,熱傷害就診累計計358人次,樣態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之影響,或氣候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人為因素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

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不論是室內的有氧舞蹈、瑜珈等,或是室外的健走、慢跑、騎腳踏車及長達數小時的耐力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都有可能因室內室外的悶熱環境或水分補充不足,造成熱傷害的發生,民眾運動健身、追求個人最佳紀錄前,千萬要注意氣溫變化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吳昭軍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前1小時就要開始喝水,並分2階段補充,慢喝下400至600毫升的水,後續活動中也建議儘量每15分鐘補充1次水分,每次約200至300毫升,並依據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為口渴時已經表示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

此外,吳昭軍表示,如果運動後體重減輕,減輕的體重即代表缺水量,須逐步補足身體流失的水分,同時,注意觀察尿液顏色,深黃色表示身體缺水,需再補充飲水,且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毫升,避免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造成水中毒。

吳昭軍指出,如果活動超過1小時、或是補水量超過1000毫升,可以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但應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