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勵志! 罕病男孩對抗高雪氏症 成功成為醫檢師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6歲就被診斷患有「高雪氏症(Gaucher's disesase)」的昝先生,從小每隔兩週就得到醫院報到,「打點滴」接受酵素治療,然而在與疾病對抗的過程,他也確立了人生方向,今年24歲的他是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的醫檢師,從曾經仰望的醫療團隊,到現在成為團隊一員,他用自己的經歷和專業,希望為更多罕病患者帶來希望。
根據國健署統計,目前台灣累計通報43位高雪氏症個案,其中有9人因症狀嚴重不幸過世。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徐瑞聲指出,高雪氏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在台灣發生率低於10萬分之1,主要是由沒有症狀但帶有隱性基因的雙親遺傳而來。
徐瑞聲說明,因體內葡萄糖腦苷脂酶失去活性,導致醣脂類大分子的新陳代謝無法順利進行,高雪氏症的症狀因人而異,主要為脾臟腫大,此外神經系統也可能受到影響,造成腦部發展異常、呼吸困難等,目前台灣新生兒篩檢有包含這項篩檢,但父母也可在備孕前自費篩檢。
昝先生回憶,他從小四肢瘦小、肚子大大,骨頭經常疼痛,一度痛到無法走路,家人誤以為是生長痛,直到因爲嚴重拉肚子送醫,才確診罹患「高雪氏症」。小時候每隔兩週就得到台大醫院接受酵素替代療法,因為抗拒打針,還曾躲到廁所哭,青少年時期則叛逆的質疑「為什麼只有我需要打針」。
在咨詢師、護理師及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下,昝先生逐漸走出低潮,他的爸爸也常提醒,要感恩一路上醫護人員的幫助,將來有機會要回饋給像他一樣的病人。昝先生說,他從小立志要進入醫療領域,大學期間攻讀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畢業前夕適逢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他不必再每兩週打針,畢業後順利進入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工作,特別感謝台大醫院讓他順利長成「高高壯壯、白白胖胖」的大人,接下來他要幫助更多其他罕病患者。
「罕見疾病」曾是不幸和絕望的代名詞,但隨著醫學的進步,這些疾病逐漸變得可診斷、可治療,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預防。今年適逢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遺傳諮詢中心創立40週年,院方指出,該部門在基因醫學領域做出了許多貢獻,包括推動新生兒篩檢、設立罕病整合性門診,以及全球首創的AADC腦部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發,未來將繼續在基因醫學和精準醫療領域中探索和創新。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