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壓力一來便秘又腹瀉? 中醫教5招遠離腸躁症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壓力一大,緊張情緒害便秘、腹瀉,恐是大腸激躁症上門!澄品中醫診所中醫師陳詩潔提及,中醫認為大腸激躁症病位雖在腸,但與肝膽疏泄功能、脾胃運化生清降濁功能失調有關,會依不同證型,提供治療方藥,同時也建議遵循飲食定量、避免吃高油炸、易產氣食物,應攝取高纖維質食物,以及調適心情5點日常保健,讓腸躁症不再困擾生活。
自律神經失調 易害大腸蠕動不正常
陳詩潔在臉書專頁「澄品中醫」發文分享,常有患者就診時,提到最近排便不順暢,不是時常腹瀉,或經常性便秘,就是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且通常是壓力增加、情緒緊張時特別容易感到不適。至醫院檢查,胃鏡、大腸鏡檢查、血液或生化檢驗皆顯示正常,這種因長期累積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生理、心理因素、工作壓力等原因所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容易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形成大腸激躁症。
針對大腸激躁症診斷標準,陳詩潔指出,並非一緊張想上廁所就是腸躁症,要先經過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並列舉5點診斷標準,包括:腹痛或肚子脹氣,在排便或排氣後症狀減輕;排便次數改變,便秘次數每週多於3次,或是每天腹瀉3次以上;大便變成硬團塊、稀軟便或水便;在排便時,變成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等;糞便帶有黏液或解出黏液狀的糞便等。當以上症狀出現至少3個月,且連續或反覆發作時,就可能是大腸激躁症。
2常見大腸急躁症證型
陳詩潔進一步解釋,在中醫觀點中,雖然大腸激躁症病位在腸,但與肝膽疏泄功能、脾胃運化生清降濁功能失調有關,並整理2大常見證型與治療方藥,供民眾參考:
●脾虛濕盛型:其症狀為疲倦無力、大便中可見未消化食物,以及吃少即飽,易腹脹。中醫以健脾滲濕原則治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有下墜感加生麻,若胃口差則酌加神麯。
●肝鬱脾虛型:常有腹痛腹脹、腹瀉便秘交替出現,以及月經不調等症狀出現,因此治療著重補脾瀉肝,緩急止痛,在處方用藥上,痛瀉藥方加味,偏濕熱加黃連,腹瀉急迫加葛根、升麻,大便乾燥加大黃、枳實,若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時,酌加木香、砂仁理氣和胃;若肝鬱氣滯明顯,則可加柴胡疏肝散或加味逍遙散。不過,仍提醒,用藥建議先諮詢醫師。
飲食定量 不吃油炸、易產氣食物
●飲食要定量:避免會刺激腸胃的飲食,如茶葉、咖啡、菸、酒及辛辣物。
●避免吃高油炸食物:攝取過多油炸食物,會引起腹脹或腹瀉。
●調適心情,抒發壓力:適量運動,可幫助放鬆身心。
●避免攝取易產氣食物:腹痛或腹瀉型大腸激躁症,不適合攝取易產氣食物,像是豆製品、乳製品等。
●攝取高纖維質食物:尤其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