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右臉腫成棒球大以為智齒痛 竟是惡性顱底橫紋肌肉瘤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12歲的小凱在前年升小六暑假時右臉頰在2週內腫成棒球大,以為智齒牙齦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抗生素治療和拔掉智齒仍未改善,進一步檢查竟罹患右側顱底橫紋肌肉瘤,惡性腫瘤如棒球大小且難以開刀,已經第3期,接受近1年的放、化療,腫塊消失,恢復俊俏臉龐,也不用手術,今年寒假將回校唸國一,昨天小凱開心分享勇敢抗癌心得,送上謝卡、擁抱醫師感謝。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黃芳亮指出,橫紋肌肉瘤是橫紋肌肉組織的惡性腫瘤,常見於15歲以下的孩童,青年人及年輕成年人也可能發生,橫紋肌肉瘤佔全部兒童癌症的3.3%,5年整體存活率為68%,也是是少見的癌症,前年全台患者有19名兒童。
橫紋肌肉瘤發生原因不明,腫瘤發生部位包括頭頸部、泌尿生殖道、後腹腔與肢體的肌肉,小凱是屬於侵犯顱底的頭頸部橫紋肌肉瘤,為最常見的好發位置,雖然一般預後不佳,但小凱及早發現、腫瘤沒有轉移、腫瘤分型非最惡性,加上積極、樂觀的配合治療,腫瘤能消失不見,治療效果很好。
黃芳亮表示,小凱來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在右側顱底有6、7公分大的腫瘤,經鼻腔切片檢查確診是橫紋肌肉瘤,但腫瘤太大,又在顱底,有許多神經及血管,開刀風險高,接受40次的化療,以及放射腫瘤科主任游惟強做35次的銳速刀放療,今年9月完成療程讓腫瘤逐漸縮小到消失不見,耳鼻喉科主任梁凱莉再次切片檢查已無殘餘腫瘤。
小凱分享抗癌心路歷程說,聽到罹癌也會害怕,但為了爸爸媽媽要勇敢治療,期待重回校園讀書,他開心擁抱黃芳亮,並送上與媽媽製作的大型謝卡給黃芳亮及跨科醫療團隊,黃芳亮也鼓勵病友,不要放棄希望都有機會康復。
黃芳亮提醒,兒童臉頰發生腫塊,常見是牙齒感染,也可能是腮腺炎、EB病毒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如果治療後1、2週未改善,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長腫瘤。
中榮副院長傅雲慶表示,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國內兒童橫紋肌肉瘤5年整體存活率為68%,台中榮總團隊10年來共治療12位橫紋肌肉瘤孩童,整體存活率高達80%,主要是有合作無間的兒童腫瘤醫療團隊,包含耳鼻喉科、兒童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及兒童腫瘤科各醫師都積極參與治療計劃,近年也導入精準醫學的檢驗與治療,如此才能成功地治療病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